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州法院一年半判处涉毒犯罪近4000人

昨日宣判34件毒品犯罪案件,65人获刑,其中4人被判死刑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吴笋林 代国辉 06-24 01:50

南都讯 记者吴笋林 通讯员吴子颖 李倩雯 昨日上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全市法院开展毒品犯罪案件宣判,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了2019年以来广州法院毒品犯罪案件审判情况及典型案件。

据了解,当天广州两级法院共宣判了毒品犯罪案件34件65人,判处没收各类毒品总计98公斤。其中4名被告人被判处死刑,3人被判处死缓,7人被判处无期徒刑。

广州法院一年半以来

审结毒品案件3247件3935人

据广州中院介绍,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广州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一审毒品犯罪案件3372件4193人,审结3247件3935人,毒品案件审结数占全部刑事案件审结总数的11.3%。共判决没收销毁各类毒品2297公斤,没收毒资人民币550.6万元、港币36.7万元、美金5450元,对122人判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判处没收个人部分财产847.5万元,判处罚金1513.9万元。判处毒品犯罪被告人有期徒刑五年以上刑罚644人,其中,广州中院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171人,重刑率达91.1%。

建议海关缉私局

加强高风险航班排查

广州中院披露,广州地区毒品犯罪具有犯罪类型多样化、涉案毒品数量巨大、犯罪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新型毒品犯罪增多等特点。针对上述毒品犯罪案件情况特点,广州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从严惩处毒品犯罪。其中,对于走私、制造、运输、贩卖大宗毒品犯罪案件中的毒枭、毒品再犯、累犯、惯犯,该判死刑的坚决依法判处死刑。

针对毒资隐匿深的特点,广州法院在庭审调查中,率先设立单独的涉案财产举证、质证环节,进一步加强对涉毒财产的排查认定和处置力度。2019年,广州中院审理的毛某等人制造毒品案是全国第一宗当庭质证涉毒财产来源的案例,经过对涉毒财产的举证、质证,依法判处没收主犯个人全部财产近3000万元,让经济惩处成为打击毒品犯罪的又一重拳。

多年来,广州法院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就毒品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司法建议4条。去年,广州中院在案件审理中发现多起走私毒品案的被告人均是搭乘某些特定航班出入境,对此向广州海关缉私局发出《关于排查高风险航班并列入重点监管》的司法建议,有效预防和减少走私毒品犯罪。

针对青少年毒品犯罪案件有所增多的问题,广州法院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犯帮教和禁毒教育进校园等活动,以案说法,预教结合,增强青少年防毒拒毒意识。

  相关新闻

  广州禁毒社工超1200人,一年服务超7万人次

6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禁毒日。近年来,广州市多个部门按需购买了禁毒社工服务。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全市服务禁毒工作的社工机构已超过18家,禁毒社工超过1200人,过去一年开展社工服务超过7万人次。

刑释人员身患多种疾病

社工助其办理残疾等级评定

小孙(化名)因为容留他人吸毒被判刑,刑满释放后被定为重点帮扶对象,经街道司法所转介到友善社工进行跟进。

据了解,小孙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病、甲亢等多种疾病,且过往因为工作意外身体多处骨折做过钢钉固定手术,身体状况十分差。每个月都需要打胰岛素的小孙在服刑期间中断了医保,回归社会后没有找到工作,缺失经济来源,急需救助。

小孙的当务之急是重新缴纳社保,以减少在看病买药方面的支出。在友善社工的帮助下,小孙重新办理了缴纳医保的申请,并于今年3月起成功生效。

另一方面,小孙当下还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于是,社工在街道残联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协助小孙准备相关材料。疫情当前,残疾等级评定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只能通过预约前往,在办理过程中的情绪也越来越焦虑。了解到小孙的心理状态后,社工主动通过电话访谈,及时疏导其情绪,并向其说明现在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不仅是医疗机构,各行各业都严格控制服务流程,也是为了避免人流过度集中而出现交叉感染,并不是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故意阻扰。

听完社工的解释和疏导,小孙渐渐平复了情绪。经过社工的协助,小孙终于顺利通过了残疾等级评定,被评为二级残疾,每月多了一笔残疾人补贴以作生活开销。

隔离14天生活有难题

社工助其重获家庭支持

“我出来后身上没有钱,现在要居家隔离14天,吃饭怎么办啊?”刚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所的社区康复人员阿卫(化名)听到自己需要居家隔离14天后显得尤为焦急。

黄埔区同人禁毒社工敏锐地察觉到阿卫可能遇到了困难,于是一边关注和舒缓阿卫的焦虑情绪,一边了解其困境。原来,阿卫早年离异,与唯一的哥哥关系也非常差,一直处于独居状态。

社工掌握情况后,立即紧急介入。保证阿卫的一日三餐是重中之重,在帮扶措施未落实之前,先由社工打包外卖,送餐到阿卫手上。随后,社工立刻将情况汇报给黄埔区禁毒办,向区里汇报情况并寻求帮助,链接资源。社工还积极联系阿卫的哥哥,并通过多番努力,成功让阿卫和其哥哥冰释前嫌。最后,社工积极联系社区工作人员,成功为阿卫筹集到了生活必需品。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通讯员 廖培金 彭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