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外零售渠道消化和执行“4+7”带量采购价格已逐步呈常态化
线下药房与带量采购挂钩 消费者或能享受更低药价


此前618线上大促,有平台药物售价低于“4+7”带量采购(下文简称“4+7”)价格引起关注。
据南都药企发展与合规研究中心课题组记者此前报道,目前有线上电商自营药品渠道在618期间大降价,其中南都记者发现,有多款药物价格更是低于4+7采购。
虽然有药企人士向南都记者坦言,低于“4+7”价格主要是电商渠道非常态化的行为。但南都记者也发现,目前医院外零售渠道消化和执行“4+7”已逐步成常态化,当然,老百姓或能以更低的价格购得药物。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4+7”品种会获得零售药店跟进外,其他被排除在外的品种有可能会进一步在线上和线下药房以降价进行布局。
多药品618线上渠道大降价
据南都记者了解,在每轮国家药品带量采购或全国医保谈判前,部分药物厂家会自行降价进行“试水”。
其中,在此前618大促期间,部分药企产品在京东大药房(京东自营医药平台)上给予了较大降幅,最高达82%。根据京东方面此前向南都记者表示,京东大药房将为用户提供慢病专项福利补贴,“多款慢病用药将以低于4+7中标价的价格参与京东618”。
南都记者梳理后发现,参与618大促的28款药物中,有20家为外资药企的产品,其中阿斯利康有4款药物参与了降价,辉瑞普强、赛诺菲及施贵宝各有两款。
南都记者发现,有13个品种与4+7带量采购的药物通用名一致,其中华海药业的氯沙坦钾片(4+7中选品种)、赛诺菲和正大天晴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赛诺菲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在618中促销到手价格,比4+7带量采购中标价格要低(去除医保报销因素)。
那么,在本次618大促降价后,相关降价药品是否会“降价常态化”?针对相关问题,南都记者先后向辉瑞普强、阿斯利康、华海药业等相关药企进行采访了解。不过截至发稿前,相关药企暂未就平台降价和降价常态化作出回应。
不过,某跨国药企相关产品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据其了解,相关降价更多是电商平台补贴所导致的,属于渠道方面的行为,目前暂未听闻公司相关产品有实质上降价方面的动作。
当然,降价是否常态化,相关药物价格也能说明问题。南都记者昨日登陆京东大药房上了解到,包括上述低于4+7带量采购单价的药物在内,目前上述28种药物已恢复日常销售价格。
头部电商与药企合作或影响行业价格水平?
虽然线上平台药价短时间内与“4+7”接轨,广大患者或相对受益。但从行业角度来看,降价可能对各方的盈利空间,尤其是线下药店的盈利空间带来一定压缩。
对于此次618京东健康上出现的部门慢病用药价格低于4+7中选价的情况,广东省医药零售行协会副会长刘桂春认为,这不排除是一个阶段性促销的一个手段,用于吸客。在其看来,这些药品都是京东自营,京东向药企直接砍价的可能性较大。虽然带量采购向药品零售行业复制,给到了药店降价的空间,但京东这次降价跟线网药店关系不大。
但其同时认为,京东与多个跨国公司直接合作,让利给消费者,或将把整个行业的价格水平进一步压低。
“对于慢性病用药,头部电商平台直接跟大的药企在线上合作,肯定是会影响行业价格水平。大家应该也已注意到,没有在4+7中选的一些品种,被国产的品牌挤出了公立医院市场,为此,这些品种已在通过线上渠道抢市场份额。另外,以前药店大家都不是很重视,但4+7以后,这种情况已有明显变化。
线下药房逐步“消化”集采价格
不过,在线上平台具体药物促销价格已逐步与4+7方面接轨,有部分线下药店已经就具体中标药物的价格,与“4+7”和国家集采方面挂钩。据南都记者了解,目前山东、江苏等地零售药房已被建议推行“4+7”集采价格,其中西安怡康、漱玉平民、老百姓先后宣布跟进,与医院“同药同价”。
南都记者此前还报道,6月8日,广东零售药品集采工作的首轮试点结果已出炉。据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确认,经遴选,首轮集采报量共涉及有22个品规,采购金额合计逾1.1亿元,多个厂家以“4+7”带量采购中标价格甚至低于中标价向广东零售药店供药,价格平均降幅达61.2%。另外南都记者还留意到,广东第二轮集采有可能会被“提上日程”。
刘桂春告诉南都记者,首轮广东零售药店带量采购,最终价格降得比较多,中选药品平均65%的降幅,将提升药店的竞争力。据刘桂春介绍,在公立医院4+7带量集中采购,帮老百姓大幅向药企砍价后,此前很多药品在医院药房的价格已便宜过零售药店,这令药品零售行业陷入了价格困境。
在刘桂春看来,此次广东药品零售行业抱团带量采购,是一个很好的试验。如果说带量采购之前,很多药店还在观望,那么,通过这一次的试验后,下一步大家看到了实惠,有可能加入的药店会越来越多。
至于广东药店带量采购对老百姓能有多大受益的问题。刘桂春表示,目前相关采购正在推进,预计进价低了以后销价肯定会低。药瓶零售行业此举,也是为了动销,跟医院药房形成一个比较平等的市场关系。
不过,当线下药店先后跟进和消化“4+7”与国家集采的药价同时。传闻第三轮国家集采名单在网上流传。南都记者透过这份涉及86个报量品种的网传名单了解到,其涉及布洛芬、阿莫西林和枸橼酸西地那非等药店畅销品种。以西地那非为例,根据中康CMH数据显示,该药物在全国零售市场规模为30.2亿元。若该药物集采降价,将对线下零售药房带来冲击。
药店的价值正在被重估?
虽然,目前受“4+7”及国家集采影响的药店渠道增长暂时放缓,但也有相关互联网巨头却对此领域较为关注。
此前南都记者曾报道,腾讯系曾被传闻入股高瓴资本旗下的药店业务高济医药,但这笔交易尚未落实的情况下,腾讯系投资另一家药店上市公司消息就已“板上钉钉”。
南都记者留意到,前日公布定向增发方案的药店上市公司老百姓大药房,就获得了林芝腾讯(腾讯产业投资公司下属企业)方面不超过6亿元的认购,定增完成后,林芝腾讯占股未超3%。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老百姓大药房方面的公告显示,林芝腾讯通过定增成为老百姓大药房的战略投资者,并将通过智慧零售、云计算、云服务等方面全面赋能公司业务发展,“助力‘新零售’战略”。
除了腾讯系外,阿里系在线下药店的投资布局也不容小觑。从2016年至2018年期间,阿里通过子公司阿里健康,分别斥资“拿下”了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贵州一树连锁药业以及漱玉平民大药房的股权。
业界看来,随着“4+7”和国家集采方面的推进,虽然会短期内对包括药店等零售终端环节带来较大的影响。但品种范围不断扩大,无论中标与否,公立医院市场对于药企来说不确定性会会越来越大,其对零售市场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大。预测今年将有八千亿的处方药市场从医院渠道流入零售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