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与武汉疫情擦肩而过的艺考生:

应试流程被打乱 期待跨出高中生活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宋承翰 07-06 01:40

把控气流、震动乃至时间的毫厘之差,都可能决定吹奏乐器的考试成败。

1月初划划拍下的武汉音乐学院附中。 受访者供图

疫情期间在画室坚持练习的艺考生。

1月中旬的时候,妈妈带划划去武汉参加音乐统考。回到北京没多久,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疫情不仅让她们成了历史见证者,也打破了艺考生们的应试经验。为了考上中国最好的音乐学院,划划有着大多数中国高中生都体验不到的孤独经历。她和家人在北京拜师学长笛,同学远在1000公里之外,校园生活约等于空白。划划恨不得明天就高考,她期望在大学找回同窗共读的生活。

被疫情打破的应试经验

与中国90%的考生不同,即使是在高考冲刺之时,划划仍要把时间挤成两部分——一部分补习落下的文化课,一部分练习乐器。她是今年117万艺考生中的一员,目标是中国最好的几家音乐学院。

对于那些很早就决定走音乐这条路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经历。划划从小学开始学习长笛,高中考进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在北京和老师长期磨练演奏技艺。

如果一切顺利,他们会在高三那年的春节前后考完各大音乐学院复试。不久后,他们也会相继领到各个学校的“专业合格通知书”。这是音乐学院的预录取证明,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只剩下高考这一关。

这是一个很吃经验的专业,也是一门追求精准的艺术。把控气流、震动乃至时间的毫厘之差,都可能决定考试成败。除了足够的天赋,任何一名乐手都要靠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一天不碰乐器,音色、音准、演奏技巧都会倒退。

正因如此,艺考之前他们一天中有七八个小时都在和自己的乐器打交道,其余时间还要学音乐专业的“小三门”:视唱、练耳、乐理。如果一切顺利,年初的艺考后,这七八个小时都要投入到高中三年几乎没有系统学习过的数学、语文、英语……

但疫情打破了往年的应试流程。各大院校的复试时间延期到高考之后。“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一边准备文化课,还要兼顾专业课的练习,压力还都挺大的。”划划说。

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的时候,杨姝看到计时板上的数字,突然觉得有点吓人。这块板子是她们4月7日复课时放上去的,当时写的还是倒计时91天。

杨姝在湖南读高三,她是一名美术生,准备考北京某高校的艺术专业。像往届一样,她在去年12月参加了湖南省美术统考,如果没有疫情,她可能还要参加几个月后的美院校考。

与划划不同的是,杨姝报考的学校在疫情后改为以“统考+高考”为基准择优录取的模式,不再举行校考。她的统考成绩还不错,这让她有机会把精力都放在突击文化课上。

像大多数考生一样,杨姝也在家上了好几个月的网课。但书桌上摆满酸奶和水果的舒适氛围让人很难提起动力。熬到复课,她逐渐找回了学习的状态:教室里大家都在学习,你不学习感觉就像在犯罪,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学习。

学校生活也因疫情有了些许变化。往年的跑操取消了,每个年级上下学的时间也调整错开。进出校门自然少不了测体温和手消毒。学校食堂不大的四人桌装上了隔板,学生们笑称这像北宋年间的考场。

“大家一起崩溃,负负得正”

1月下旬,看到各省份相继确诊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杨姝在自家群里反复提醒家人出门戴口罩。家长却一度批评她“小题大做”。

就在杨姝和家人争论之时,划划却和武汉疫情擦肩而过。1月中上旬,划划从北京去武汉参加湖北省的音乐统考。当时的武汉只报告十几例患者,出于警惕,划划和妈妈都戴上了口罩,可坐在武汉地铁上,却没看到一个人像她们一样。

“可能大家都感觉这不是个事儿,没那么严重。”看到这番情景,还没出地铁,划划和妈妈就把口罩扔了。几天后,武汉封城。

随后的几个月,微信群里不断有同学发来武汉一线的疫情直播,校考换形式、延期的消息也相继传来。“如果当时感染的话,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回想起这段经历,划划还有点后怕。好在,划划顺利考完试回了北京,同学里也无人感染。

随着湖南疫情逐渐消退,学校也慢慢放宽了要求。杨姝的复习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一整节晚自习都卡在一道数学题上写不出来,“都是数学,没有例外。”她问了同桌发现也是如此,“大家一起崩溃,负负得正。”

划划也在调整自己的状态。为了补上过去三年文化课的短板,家人给她请了老师在家一对一辅导。“速成文综的感觉还挺爽的,好像也没我想象的那么难。”

当然,她也有情绪崩溃的时候。时间没多少,政治语言不好记,要背的东西又特别多,背烦了她也会想摔书。练长笛也有不顺心的时候,遇到怎么都吹不顺的一句,她甚至想砸乐器,可想了想笛子的价格又舍不得,只好自我调节一会。

每天上完课划划会刷刷微博,看看B站的开箱、吃播,还有养猫猫狗狗的UP主和各种奇奇怪怪的挑战。“看看这些视频还挺开心的,确实解压。”

高考之后还有校考在等着划划。除了突击学习文化课外,她每天还得尽量挤出2个小时练乐器以保证复试时的演奏水平,每周她还要拿出一天时间跟专业老师上长笛课。

临近高考,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文化课上。结果是,最近一次专业课被老师听了出来,“最近是不是练得比较少?”

学艺十年,有遗憾也很充实

除了练烦了的时候,划划认为自己是喜欢长笛的。但她也觉得,学音乐的经历,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她高中三年的遗憾。

她很怀念初中时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光。到了音乐学院附中,每个人的精力都放在专业课上。学校只安排每天半天的文化课,其他少部分时间留给乐理、视唱和音乐鉴赏等专业课。老师也不会像初中时那样管得很严,其余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分配。

划划一度不适应这种变化。刚开学两天,她就在凌晨哭着给妈妈打电话说不想念附中了。可想到考附中也不容易,划划就坚持读了下来。到高二的时候,她发现自己还挺喜欢这种高自由度的生活,可以自己规划学习进度。

划划读高中的这几年,各大音乐学院都在减招,升学压力越来越大。高二的时候,熟人给她介绍了一位北京的老师。从那时起,她办了借读北上拜师。

这是一段大多数中国高中生都体验不到的孤独经历。在北京学艺,生活中没了同学的概念,几乎只有家人、老师、长笛做伴。相隔1000多公里,即使初中玩得很好的朋友也基本没了联系。

“感觉大家都很忙,害怕会打扰,”刷朋友圈成了她和校园生活间的纽带,她会经常点赞评论,希望以这种方式提醒大家别忘了她。

“现在回过头看,感觉好像每一步都有特别的意义。但再让我去选择是否学音乐的话,我还是说不准。”划划评价。

“高考历史奇迹见证者们”

高考在即,杨姝的状态已经从紧张过渡到平静。“该发生的总要发生,坦然面对才能稳定发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习计划,她每天都会按照高考流程做一套卷子。

回想起几年的高中生活,杨姝觉得也没什么遗憾了。这段时间,网上热炒她们这届是“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她听后笑着说她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班级群里有人把群名改成了“高考历史奇迹见证者们”。

杨姝已经想好高考后要做什么。她想先疯玩一阵,去旅游,去染头发,去跟朋友聚会,把高中憋着没有做的事情都肆无忌惮实行了。等玩够,她再“修身养性”提高自己,把高中来不及看的文学类书籍补一补,有空的时候搞些创作。“反正夏天这么晒,呆在家里看书也挺好的。”

疫情暴发前,划划还想着高考后要去北欧旅游。她因为一部电视剧喜欢上那片冻土,喜欢北欧安静、白色的感觉。复习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奥斯陆的民宿照片都能让她平静下来。

新冠之下,划划的北欧之行大概是泡汤了。“有时候真的就不太敢相信,疫情很突然的就把所有人的生活都给扰乱了。”聊到她们是见证历史的一代时,划划说。

划划还在高强度备考。7月3日中午,她开始整理陪伴她几个月的试卷和笔记。它们铺满了桌子。对于这些资料,她准备考完一门就扔一门。她把这看作是高中生活的结束,也是为了不给复读留后路。她还是很怀念初中的校园生活,她不想再一个人度过高中的第三年。

“感觉自己在高中徘徊得够久了。”她想快点跨出去。(应采访对象要求,划划、杨姝为化名)

  心声

现在回过头看,感觉好像每一步都有特别的意义。但再让我去选择是否学音乐的话,我还是说不准。——音乐艺考生划划

回想起几年的高中生活,觉得也没什么遗憾了。该发生的总要发生,坦然面对才能稳定发挥。   ——美术艺考生杨姝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