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引家校争议,教育部出台新规破解融合教育难题:
鼓励引入社工、康复师 照护随班就读残疾学生

随班就读是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孩子与普通孩子同班学习的特殊教育方式。而现实中,这条在我国实施了26年的政策却面临多重困境。一边是部分学校、家长的不理解,另一边是专业资源不足,教师有心无力。特殊孩子的受教育品质堪忧,“随班就读”变“随班就坐,随班混读”。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强调严禁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有专家指出,此次《意见》改变了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一般性要求,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以让残疾儿童少年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现状
“随班就读”成“随班混读”
特殊学校与随班就读是我国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特殊教育的两种重要形式,区别于特教学校的隔离式教育,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就读,即随班就读,被看作是残疾孩子与普通孩子融合教育的象征。
早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就提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接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各地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建立了一批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随班就读资源和规模不断扩大。适用对象也从聋、盲、智障儿童扩大到了更多障碍类型儿童。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特殊教育在校生79.46万人。其中,附设特教班在校生3845人;随班就读在校生39.05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49.15%;送教上门在校生17.08万人,占比21.50%。20年前,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及随班就读学生为23.64万人。
推行随班就读目的之一是让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提高。然而在现实中,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却面临多重困境。
“目前很多地方的随班就读只是把这些特殊孩子扔到了正常孩子堆里,但背后却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支撑。”北京一名普通小学教师汪真真对南都记者说。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也指出,对于残疾孩子是否适宜随班就读以及随班就读安置学校,一些家长持有异议,这也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精准安置。
另外,一些地区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不足,对随班就读的专业支撑作用有限。普通学校资源教师数量不足、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亟须提高,个别地方随班就读工作形式大于内容。在随班就读学生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导致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出现“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
随班就读引发家校矛盾
在部分学校,随班就读在落地过程中还曾引起家校矛盾。
汪真真就曾遇到这样的现实难题。她班上曾接收过一名特殊孩子,这孩子没有智力残疾等相关证明,但他在心理和精神方面有些问题。汪真真告诉南都记者,类似这种没有残疾证明的随班就读的孩子也有不少,很多家长都不愿意去做这样的证明。也有老师透露,即使孩子有智力障碍证明,有的家长担心受到歧视也不会拿出来。
在汪真真的观察中,有这种行为和情绪障碍的学生,表现不一,有的可能是很自闭,不搭理人,突然受到刺激会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举动;但有一些学生会伤害他人。汪真真班上的这名学生就属于后者,据她介绍,该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由于家庭原因也缺乏安全感,同学有时只是无意间碰到了他,都会引起他的暴怒。
这也曾引起过一些家长的不满,有家长担心其他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胁,班级学习秩序会受影响;有些家长认为小孩伤害别的同学,必须把他开除,或者给他一定的惩戒。“其实这些做法对于事情的解决没有任何改善,这样的孩子是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家庭干预的。”汪真真说。
新规
切实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不失学
南都记者关注到,为减少现实中家校争议,此次《意见》提出,用科学的机制确定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做好适龄残疾学生的摸底排查,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依据有关标准对残疾儿童少年身体状况、接受教育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能力进行全面规范评估,对是否适宜随班就读提出评估意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再根据评估意见建立安置工作台账。
《意见》还提出要利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监测,对初次安置后确不适应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再评估,根据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意见适当调整教育方式,切实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
在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顾定倩看来,此次《意见》有许多新提法值得关注。
例如,首次出现“应随尽随”的提法,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为更好保障随班就读质量,可以选择同一学区内较优质、条件更加完善的普通学校作为定点学校,相对集中接收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顾定倩认为,将就近分散与相对集中的随班就读形式相结合,既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也满足上好学的愿望。另外,实行“一县一案”,制定专项工作计划,这就不是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一般性要求,加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残疾儿童少年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任课教师分身乏术,鼓励各地引入社工、康复师
解决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只是第一步,对于多数任课老师而言,如何提高这些孩子的受教育品质才是难题。
汪真真告诉南都记者,如果班上有这类学生,为了照顾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上课还是按照大班的教学进行,可能会在课下对这些学生进行一些辅导,但这需要老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和额外的精力,有时还需要深入到学生的家庭给家长做心理疏导,才能一步步取得效果。而在此过程中可能还会伴随着其他家长的不理解。
南都记者关注到,为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意见》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收5人以上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设立资源教室,根据学生残疾类别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设施设备和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等专业人员;同时强化发挥资源教室和资源中心作用,对区域内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另一方面,在解决随班就读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上,《意见》强调配齐师资力量,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引入社工、康复师等补充机制。同时强调教学过程要提高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在汪真真看来,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作用非常明显。她所在的学校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供不应求,但效果是特别好的。”
她以学校一个特殊孩子为例,有时这个孩子上课过程中会情绪突然失控,老师分身乏术,无法抛下其他学生长时间安抚他。这位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帮助班主任管理、疏导这名学生的同时,还指导并和班主任一起用专业的方式介入到学生的家庭,给家长做心理咨询。
“这个孩子变化挺大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时候少了,受到刺激时的耐受度也更好了。”汪真真称。
融合中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网络理事长戴榕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融合教育不仅对特殊儿童有利,使这些孩子获得长大后正常融入社会的权利和机会,对普通人群来说,也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机会。
“未来无论对特殊教育学校还是对随班就读,都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在扩大随班就读规模与扩建特殊教育学校的同时,还必须多措并举,切实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小红在其一篇文章中指出。(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汪真真为化名)
新规亮点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利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监测,切实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
◎各地要加快建设并实现省、市、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更好为区域内承担随班就读工作普通学校提供专业服务。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加大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关爱帮扶力度,建立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制度,促进共同成长。
◎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引入社工、康复师等机制,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照护以及康复训练、辅助教学等工作。
南都记者 吴单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