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东高考首日未启用隔离考点

一线老师点评高考作文题:这样写得高分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梁艳燕 董晓妍 贺蓓 叶斯茗 刘雪 周宇 王瑜玲 07-08 01:00

昨日高考首日,广州南武中学考场,考生入场。 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2020年高考昨日拉开大幕,广东67.4万考生迎来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们戴着口罩迈入考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高考延期了一个月。

昨日11点30分,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考首日,天公作美,全省总体情况正常,入考时天气良好,考生有序进场。全省各个市隔离考点均未启用。

据悉,今年广东省普通高考报名人数78.8万人,比去年增加两万人,其中参加夏季高考的考生67.4万人。全省共设479个考点、23452个考场,安排监考及考务人员大约10万人。

考生谈作文题

材料不难理解,有话可说

南都记者在广州多个考点外采访了考生,大多数考生反馈,尽管作文题用的是古文材料,但并不难理解,仍然有话可说。

铁一考场的刘同学说,自己选择从齐桓公角度进行论述,这得益于平时的积累,他称“只要围绕一个关键词,就有东西可写”。

七中考生姚同学说,考前老师提过有可能会考发言稿,所以同学们也做了准备。他的作文以齐桓公的角度展开,也结合了这次疫情。他认为齐桓公的故事,可以跟疫情中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之间做出一些联系。

同样是七中的考生陈同学则觉得试题给的材料跟时事没有特别大的联系,高考前他自己准备的素材都没有用上,作文一直不是他的强项,这次“写得感觉还行”。

“我个人来说是对管仲的感触比较深,觉得管仲的行为方式比较好。”铁一考生郑同学以管仲的角度展开,他认为管仲这个人大度包容,具有现在社会所需要的美好个人品德。但在备考的时候,没有大量接触过这种发言稿题材,所以刚开始看到题目时还是有些慌张。

专家点评作文题

历史人物展现当今意义

昨天上午考语文,高考作文题也成为大众瞩目焦点。昨日上午11时30分,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金点评说,这是一个材料作文考题,考题创设了相关写作情景为班级读书会,规定了写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要求谈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哪个感受最深,文体应是发言稿。“这三个历史人物中,选择哪一个人物来写都是可以的,应具体说出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触最深。”

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不但让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尊重和学习,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张金玉表示,今年的考题,所创设情境贴近考生实际,作文材料考生熟悉,有话可说;要求明确,不易偏题。“相信的考生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思想与表达俱佳的高考作文。”

  一线老师支招

  高考作文怎样写出新意和高度?

这次作文要怎样写出新意和高度?南都记者采访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老师,让我们来听听老师们怎么说吧!

  历史可以照亮现实 

广州中学正高级语文教师 何国跻

对高考作文题,在高三的复习中,很多学校很多教育机构做了很多的推想。今年这道题,说实话有点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它用的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称霸的历史材料。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管鲍之交”。这里写的是这两个人怎样齐心协力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

这个故事的核心意义在哪里呢?我看最基本的有两条。一,鲍叔牙有让贤之量。二,鲍叔牙有识人之才。

还有齐桓公,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也因为他眼光不俗、气度不凡。只要能助我事业成功,不论出身,不论他原来干过什么,即使原来是在我的对立面,都可重用。从管仲方面看,管仲能够看清形势,见天下已定,便竭力辅佐齐桓公,以回报知遇之恩。

这个故事涉及三个历史人物,考生如果能够看清楚这几重关系,并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今天这个时代关于“人才”意义的思考,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用什么样的人,用人需要什么样的眼光和气度,“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这个材料的时代价值所在。

今天,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习总书记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现在的发展就是要人尽其才。不论他有什么样的经历,只要他有才华,能为国家服务,我们就应该要尽量地发挥他的才华。我们的考生应该能从现实的意义来看到历史故事的价值所在。

这几年高考作文题紧追社会热点,无论是去年劳动的话题,还是2018年两代18岁青年人的通信。今年这个材料是一个历史故事,与我们今天的热点有比较远的距离。这可能是今年试题很直观的明显变化。另外一方面,考生感受到的,似乎就是单纯地讲一件历史故事,这需要考生敏锐地意识到现实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价值是今天的镜子。历史是可以照亮现实的。

今年这个题目出得很好,它的着眼点还是在不断地强化我们的家国情怀。启发青年一代思考,我们成长的方向与目的是什么,我们将来要做什么。

近几年的作文材料都是贴合时事热点,今年的题目却是历史故事。可能让学生有点转不过弯来。这是这道题的难点。我们的突破点是,要求学生把作文材料当作“文本阅读”。这个材料,虽然没有讲今天时代的热点,但它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能够和现在的热点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人才兴国,亘古不变 广州市十佳青年语文教师 广州六中语文教师 肖刚

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题仍然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呈现方式和任务指令与2015年全国Ⅱ卷“当代人物评选,谁更具风采”如出一辙;而题目设置的写作情景要求“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又与2019年“面向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几乎一模一样;至于材料本身“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因此,今年这个题目对于考生而言,无论是材料,还是任务、情景以及要求,几乎不存在“陌生化”的问题。

《左传》所记载的“管鲍之交”的故事,涉及到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他们都具有超越常人的大才能、大格局、大人格,题目要求考生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来谈感受和思考,这意味着无论你多么想谈另外两人以及三人的共性,也务必克制,这是审题环节对“最”字所表达含义最基本的尊重。切不可不分主次,混为一谈。

至于三人中选择哪一个来写,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只要能回答“感触最深”的原因即可。这个故事体现了鲍叔牙的慧眼识才、不计私仇,管仲的出类拔萃、功勋卓著,齐桓公的胸襟宽广、知人善任。只要紧扣其中一人身上所反映的精神品质来进行写作,就能较好地完成审题。

虽然审题简单,但是要想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高度的文章,就需要考生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调动素材储备,同时还需要有勾连现实的应变能力。虽然这个题目的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但其所揭示的主题以及故事中的三个人物都是与今天的现实生活有“投射”关系的。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我说过,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总书记还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习总书记的新时代“人才观”正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无论是从高考作文的“命题期待”“命题主旨”来看,还是从考生要揣摩和实现的“审题立意”“价值引领”来看,这都是一道非常优秀的作文题。

  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A03-06版 统筹:尹来 游曼妮 叶斯茗 梁艳燕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董晓妍 贺蓓 叶斯茗 刘雪 周宇 王瑜玲

实习生 曾士铭 余舒婷 尹嘉怡 钟玲玉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冯宙锋 黎湛均 马强 何玉帅 陈辉 吴泽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