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女性空间”里的跨越

广东美术馆举办彭薇个展,由巫鸿策划,聚焦女性与空间的探索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朱蓉婷 07-12 02:21

彭薇作品《窥》《这就是她(局部)》《Hi-Ne-Ni》等。

南都讯 记者朱蓉婷 由广东美术馆主办,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策划,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展览总监的彭薇个展“彭薇:女性空间”7月8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期至7月29日。

彭薇生于成都,现居北京,南开大学哲学硕士。2000年以“遗石”系列为开端,先后创作了“绣履”“彩墨锦绣”“脱壳绘画装置”“好事成双”“遥远的信件”“七个夜晚”等众多系列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以水墨为材质进行创作的代表之一。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彭薇2017-2020年所创作的《七个夜晚》《Hi-Ne-Ni》《故事新编》《窥》《这就是她》《梦中人》《器世间》7个系列的作品,涉及水墨、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

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一直贯穿着彭薇创作的主线。对照四年前彭薇在苏州博物馆个展《我想起了你》,此次广东美术馆《彭薇:女性空间》是一次从内到外的彻底蜕变。艺术家由闲淡悠远的旁观者,变为想象力无限生长的讲述者,从不介入变为介入,从过去时的怀念,进入现在时的追问,承担起某种义务,提出问题。但彭薇的叙述,并不是简单追逐所谓“女性身份”这一时髦词汇,而是通过对外在空间和内在空间的书写再造,叙述自己对女性共同命运的体认,表达复杂而难以言说的感受。

从几厘米的小画到几十米的卷轴,在展厅中被集中呈现,就如策展人巫鸿所说:彭薇以“这些不同的尺度、比例、距离以及所包含的意识和无意识,使每个标题下的作品成为自给自足的系列。”

这次展览的主题叫“女性空间”,你自己是如何思考女性与空间的关系的?

彭薇:这个题目是巫鸿老师起的,他从作品出发,认为我的作品有一个主线就是以女性和女性内在空间的变化为主体,以女性为起点,再以女性为终点来进行的,所以每个系列之间看似独立,但是其实它有内在联系,这个联系是通过女性的心理变化、直觉、感受来体现的。

巫鸿老师正好在研究“女性空间”这个课题,《七个夜晚》里我画的每一个夜晚都是在一个院落,一个多重空间里女性面对着什么问题。

“空间”对我来说,有点像一个生活或家庭的环境,也有点像社会环境,所以大家会看到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空间做着不同的事情,画里也有一点小意象,比如鸟、猫、兔子、狗,都是隐喻。

展厅第一件作品叫做《HI-NE-NI》,名字有什么出处和含义?

彭薇:其实有点像开玩笑地让大家看不懂,但其实它是希伯来文,翻译出来是“我就在这里”。我借用了这么一个很生僻的名字来作为这些身体的名字,我一共做了7件。我画了《七个夜晚》,身体上的图像和夜晚里的场景是有对应关系的。

《这就是她》比较特别,你为什么使用这些欧洲风格的镜框?

彭薇:这是我在做《七个夜晚》之间的跑题之作。我特别爱旅游,而且很爱收集古董镜框,有一天我发现我攒了十几年的小镜框,框里都是空的,我想这些充满故事性的镜框,也许需要我用什么东西去填满,于是我开始填满每一个镜框。我在画画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影子在画。有点像我的自画像,我觉得画好以后它们和镜框变得不可分离了,它们带着过去的故事,因为我的画又有了今天的故事。

《七个夜晚》非常有故事性,它们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彭薇:我在画之前画了很多建筑的小草稿,其实我是在搭房子,每画一个夜晚我都在构想我会画一个什么样的院落。最早我想起的名字是《一夜之间》,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就像新冠疫情仿佛在一夜之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七个夜晚》的创作,我借助了我和一个好朋友的共同梦境,这三年多来,我因为一些生活上的变故,老和她交流,她是一个小说家,也是一个记者,交流过后我们就会做梦,有一天我想,我们这些奇幻的梦可以记下来,这个就构成了《七个夜晚》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