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跨界对话AI科学家:
公共卫生体系与人工智能融合 数据整合是关键

张文宏(右)与AI科学家展开了一场跨界对谈。 受访者供图

公共卫生体系的很多方面都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作用,包括在下一次突发疫情时及时预警。近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作为技术“用户”,与AI科学家展开了一场跨界对谈。
人工智能技术
在识别新冠CT方面表现突出
在对谈中,张文宏首先给人工智能在疫情中的表现“泼了一盆冷水”。他表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今天如日中天,但这次中国疫情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靠传统智慧和城市的管理来实现的,尤其是在疫情初期,“一开始全部用的是人工”。
“上海医疗队去武汉时,我们希望知道那里缺什么、有什么,然后迅速进行调配,比如口罩、防护服、纸尿裤、呼吸机等,但是什么数据都没有。我意识到,将来人工智能应该具有非常大的物资调配能力。”张文宏说。
作为一线医疗工作者,“数据”却是张文宏对谈发言中的核心词。他认为,未来人工智能要在加快公共卫生预警速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解决当前医疗机构数据较为分散的问题。他注意到,这次疫情中人工智能技术在识别新冠CT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如果将来能使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监测体系中广泛应用,并与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体系实现融合、整合数据,未来将能通过人工智能及时识别公共卫生事件,并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发出警报。
人工智能帮助人类
拓展认识世界的能力
从医生的角度出发,张文宏认为人工智能还不能完全取代医生问诊,但是线下数据和线上数据融合、预警,构成实时更新的完整体系,应该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此,现场两位AI科学家也就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的数据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看,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认为,现在的数据学习方法仍是基于高质量的、有标识性的数据,如何对大量传感器获取的来自不同时空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分辨数据真假,仍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现在的数据学习方法已经从传统的深度学习向强化学习、迁移学习、进化学习转移,这些转移都旨在用信息系统将社会系统和物理系统结合起来。
陈杰认为,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信息空间有效地连接起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构成一个新的信息—物理系统。人工智能在其中的作用是帮助人类拓展认识世界的能力、范围、思维,对未来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出行系统、城市管理等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清华大学教授、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则认为,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的结合将有四个重要方向,一是加速预防、诊断和治疗,二是全球卫生健康数据洞察,三是医疗远程协作,四是推进基础研究发明。
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 实习生 卢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