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线追星,不能单纯归咎于粉丝
短评
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国家要出手了。7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发布《关于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的通知》。《通知》提出,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严厉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在社交平台、音视频平台的热搜榜、排行榜、推荐位等重点区域应援打榜、刷量控评、大额消费等行为。
每个时代都会存在偶像崇拜现象,只是近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各种极端行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有的甚至严重到发展成为公共事件。粉丝接机影响机场秩序只是小儿科,有的粉丝身为人师,却组织学生在课堂为偶像应援,其场面让人瞠目结舌。至于说日常在社交媒体上打榜,维护偶像正面形象,倾巢出动控制负面评论,他们早已习以为常,路人似乎也拿他们没办法,毕竟,这个群体战斗力惊人,得罪他们是一件高风险的事。
所谓粉丝经济,也就在这种极端粉丝狂热中应运而生。于是你可以在市场上看到很多超出传统认知的行业现象,影视剧几乎沦为流量明星的写真集,作品可以粗制滥造,但只要选对了明星,有粉丝的支持,就会成为赚钱的买卖。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流量明星主导的行业生态,粉丝经济阴影下的娱乐文化,大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势。
而之所以形成如今这样的行业格局,粉丝经济之所以成为主流,全依仗那些狂热且忠实的粉丝。这不禁让人反思,如今的粉丝怎么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很多超出普通人认知的行为,在粉丝们看来都很自然。但是,所谓物极必反,粉丝极端行为一旦进入公共视野,必然会有不同的评价视角。比如,此前肖战粉丝出现不少非理性行为,其粉丝的种种作为,不仅让外界大跌眼镜,肖战本人也受到影响。在社交媒体,对肖战粉丝群体的批评收获了不少共鸣,所以,当新浪微博与肖战工作室谈话,8账号被关闭的消息传出,不少人便产生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显然,对这类无底线追星现象,很多人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状态,社交平台的类似回应可谓众望所归。
一种文化的形成非一日之功,粉丝文化也是长年累月形成的。粉丝、平台以及明星背后的企业,这些角色都在相互塑造彼此强化,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共同造就了今天这种畸形的粉丝文化。
粉丝行为有组织,战斗力非常强大,看似是因为这一群体在卖力付出,但现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表面上看是单纯粉丝群体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比如粉丝为偶像打榜,过去平台无视甚至放纵,出于流量考虑,甚至会利用类似极端粉丝行为,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风气;而粉丝控评可能是近年舆论场的新现象,明显带有公关性质,如果干预的话,对其行为如何定性,具体如何治理,可能需要充分的讨论和探索。
无底线追星、极端粉丝行为发展到今天,显然不能单纯归咎于粉丝群体。从此次《通知》也大致可以看出这种思路,除了引导粉丝群体,平台对极端粉丝行为的态度,是否有相应的技术应对措施;明星背后的企业如何处理与粉丝的关系,公关策略能否回归正轨;国家层面对粉丝舆论生态的具体应对等,可能才是纠正畸形粉丝文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