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在防汛工作中更有存在感
入汛以来,南方多个省份遭受持续强降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份直接进入到防汛模式。这段时间,安徽巢湖超历史最高水位,浙江新安江水库61年来首次9孔全开泄洪,合肥三和全镇居民紧急撤离,全国250多条河流超警,防汛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值得关注的是,在科技化时代的背景下,各省份的防汛工作在此过程中顺应新时期特点呈现出了一些新变化。不但事半功倍,而且更加有的放矢,精确到位。政府职能部门借助科技之力,让技术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防汛当中,构建出了一整套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精密智控体系。
在防汛工作中,预警、抢险、搜救和善后一直是应对汛情的四个重要环节,科技是如何与其结合进而更好防汛?
据新华网报道,数字化平台在本次汛情的预警中代替了传统的人力巡堤,通过系统自动记录管辖段水情变化,实时显示堤防沿线视频监控画面,大大提高了防汛的预警效率。同时,堤坝安全也通过数百个插入坝体的金属电极得以有效监测——利用智能系统“透视”坝体结构,可以快速判断堤坝是否存在空洞、裂缝、土层结合松散、管涌、渗流等隐患,从而有效做到提前防范、提前预警。
而在抢险和搜救环节中,无人机派上了大用场。监测水流速度,通过红外系统搜救受灾群众,同时提供路面水情信息,为救援队提供合理的前进路线。无人机在汛情中从空中作战,抢得时间,既精准定位了受困人员,又为救援人员设计了一条最佳的救援路线。新华网报道,盘旋在鄱阳湖区上空的无人机有不同种类,以搭载不同的传感器进行划分。目前这些工作中的无人机分别搭载了可见光+红外双波段视频相机、大视场测绘相机等,为灾情研判、蓄滞洪区运用论证提供了科学支撑。
除此之外,怎样更好帮助受灾群众善后也值得思考,或可参考“健康码”的形式将安全码作为善后的综合平台。可以想象的场景是,出现台风洪水等灾情后,特定地区应转移群众的安全码在统一后台的调度下变为红色,即意味着需立刻转移。同时,居民还可凭借安全码进入避灾安置场所、申领救援物资等。
除了上述的科技防控手段在防汛工作中能够有所表现,日常出行必备工具手机也可纳入这套科技防控的体系中。例如,已率先嵌入“城市大脑”功能的部分手机地图APP,运营方通过在43个容易积水的路段设置道路感知系统和摄像头监测,当路面积水超过警戒时,“城市大脑”将以此为市民提供道路积水预警的信息服务。
上升到更高层面,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由阿里云等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正支持长江水利工程调度系统建设。该系统调度对象涵盖长江流域重要控制性水利工程,包括82座大型控制性水库、21座大型泵站等等。项目将引入机器学习引擎建设,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模型,最终提供历史雨洪相似性分析应用,为实时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提供支撑。项目建成后,长江水利委员会将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推进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的进一步数字化,实现流域防洪、水量、水生态等多目标综合调度,从而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水利支撑与保障。
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日,各地政府在科技平台的协助下,开始思考“数字化防汛”的问题,不断探索数字化治理的创新模式。这一治理战略的转变,具有根本性意义,也提升了防汛的全流程、多角色、多场景协同效率。面对汛情,全民上阵,肩挑背扛固然可敬,但还是离不开以科技为支撑的具有数字化特点的大脑指挥。
现阶段,更高效地利用技术手段做好防汛是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工作。而在此之后,从长远来看,从汛情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研判“数字化防汛”可能的应用场景,为未来的防汛工作筑牢基底,应当是本次科技防汛所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