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落地元年省份考生如何填志愿?

7月8日,高考第二天上午,在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考场,考生们有序进场。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2020年全国高考成绩即将陆续公布,除辽宁、黑龙江、海南、西藏4省区外,其它省份目前都已宣布成绩查询时间。
此后考生和各高校也将进入志愿填报和录取阶段。作为“新高考”落地元年的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四省市志愿填报有何特殊?有哪些注意事项?南都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14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种选考模式
2014年9月,面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系列问题,如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帷幕。
同年,上海和浙江省作为首批先行试点省份公布综合试点改革方案,并于2017年平稳落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三批共14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其中,第二批启动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今年迎来了落地首年。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份,即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将于明年开始实施。
南都记者了解到,从考试科目来看,新高考改革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由原来的“3+X”变成“3+3”和“3+1+2”两种模式,不分文理科。
前两批试点省市施行“3+3”模式,包括国家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等3科,以及考生从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任选3科作为自己选考科目。其中,浙江省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科中选择3科。上海高考总成绩为660分,其他省市高考总成绩为750分。
而将于明年开始实施的8个省份,高考科目设置则采取“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2科。
高考总成绩750分,3门必选科目总分450分,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1门首选科目每科满分100分,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2门再选科目每科满分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大类招生成高校应对之举,院校专业组等方式并行
改革后,招生录取方式有什么变化?
南都记者了解到,实行大类招生是不少高校应对新高考的改革措施。综合改革后,高校招生录取志愿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院校专业组”的组合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如上海。另一种是采用“专业(专业类)+学校”的模式,采取一所院校一个招生专业为一个志愿,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如浙江省。
高校会依据有关要求,在研究本校人才培养对高中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需要之后,提前制订出本校拟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
“院校专业组”就是将一所院校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若干个专业合成一个组,每个组内可以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一所院校可设置多个“院校专业组”,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投档录取。
“专业(类)+院校”模式是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投档时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不同于以往以院校为志愿单位投档的院校平行志愿,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时,直接投档到某院校某专业(专业类),不存在专业服从调剂,也可以避免学生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今年迎来新高考后首次志愿填报的四省市中,北京、天津、海南采用“院校专业组”的录取模式,山东省则采用“专业(类)+院校”模式,考生每次填报志愿的数量最多不超过96个,可以填满所有志愿,也可选择填报部分志愿。
多校招生办主任支招填志愿
“新高考”下考生应该如何填报志愿?
“考生在报考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选考科目是否符合相关专业的填报要求。”上海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朱红军教授提醒。
“新高考”下,很多高校都会提出相关专业的选科要求,有的会限制一科、有的是两科,也有一部分高校没有限制。
“这就意味着新高考模式下的考生们的专业选择范围和以往大不相同,有的同学选择范围变大,有的却可能变小,比如如果没有选考物理,可能有些理工科报考的时候就会受限。”北京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招生办公室主任梁颖说。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学校对选考科目的限制分为两种:一是不限定选考科目,所有考生均可填报。二是限考物理,只有选考了物理的考生可以填报,这些专业以往年仅招理科生的专业为主,如统计学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学类等。
南都记者还注意到,新高考省份的考生,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所有招生专业都要求选考物理。
填报志愿时要做到知己知彼知规则
除各校的科目填报要求外,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办主任苗苗还建议考生结合学校近三年提档线的市排名情况及各专业录取分数线的相对位置、个人兴趣及选考科目,综合考虑填报专业志愿。
填报志愿时要做到知己知彼知规则,了解自身兴趣、优势,充分掌握报考录取规则,综合考虑学校、专业、城市等因素。她认为考生首先要认识到学校的办学定位、治学精神、校风学风对个人成长有着长远的影响,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专业对个人的影响力,需要从多方面了获取一所大学在文化精神层面的信息。选择学科专业时,优先选择和自己兴趣点及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专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或单科特长,让学习变得更有动力。此外,大学所在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情况,也对个人未来成长有一定影响。
在具体办法层面,苗苗提出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性格或能力测试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学校的本科生招生网、微信公众号及官方视频平台中关于各个院系的专业介绍、学科讲座等信息,了解各个专业的课程安排、培养方案、发展方向等,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还可与所在省份的人大招生组联系,征求招生组老师的志愿填报建议。
梁颖表示,如果考生对专业的选择比较迷茫,或者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不够清晰,建议大家选择文理基础学科见长的综合性院校报考,打好基础,未来转型都会比较容易。
南都记者了解到,为了让考生更熟悉“新高考”网上填报志愿系统,目前天津、海南等省份已经组织高考报名考生进行模拟填报志愿演练。
南都记者吴单 发自北京
综合自阳光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