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发布,受访者在绿色消费等领域中,难以“知行合一”
相比空气污染 垃圾、噪声更令人烦

我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如何?践行绿色消费意愿有多强?对环境改善的获得感有多少?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近日调查了7万余位网友,并于7月14日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
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公民自身环境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投放等领域的践行中,却难以“知行合一”。认为“点餐时不要一次性餐具”和“购物时自带购物袋”很重要的受访者均超过80%,但践行者不足50%;超过90%受访者支持垃圾分类投放,但仅54.2%“经常”或“总是”分类投放。超七成公众对所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较三年前有所增加。其中京津冀地区受访者对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感受最为明显,超80%居民认为空气转好。值得关注的是,仍有20%左右受访者认为周边生态环境在恶化,报告分析,原因为垃圾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百姓身边环境问题仍未解决,影响公众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的感知,下一步应加大力度治理。
环保践行打折扣 很难“知行合一”
据悉,自2019年起,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每年跟踪调查评估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状况,并发布年度调查报告。
“环境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个人在环境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是政府和企业都代替不了的。而全民行动体系构建也需要科学研究调查的支撑。”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社会中心主任郭红燕如此介绍报告的意义。
据介绍,今年的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7万多份,相较去年1万余份的样本数大幅增加。调查主要通过互联网在线上开展。
调查发现,受访者普遍认为公民自身环境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自身实践时却常常打了折扣,不同领域践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践行较好的领域包括,95.3%的受访者认为“不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实践中做到这点的人也超过90%;86.3%的受访者赞同“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对环保的意义,真正践行低碳出行的受访者比例也达到了68.5%。
但在践行绿色消费方面,受访者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报告指,93.3%的受访者认为绿色消费对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但只有57.6%的人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
具体来看,认为“点餐时不要一次性餐具”和“购物时自带购物袋”很重要的受访者均超过80%,但践行者不足50%。
垃圾分类投放践行率 较去年增加20%以上
另一项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问题的是垃圾分类投放领域。92.6%的受访者认为分类投放垃圾对环保有重要意义,但54.2%的受访者“经常”或“总是”分类投放垃圾。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垃圾分类投放的践行度偏低,但相比去年已有明显提升。2019年,认为自己做得好的受访者比例为30.1%(今年为54.2%)。
不同地域受访者的在垃圾分类投放中的行为表现也有明显差异。上海市受访者表现最好,“经常”或“总是”分类投放垃圾的人数占比高达91.7%,远高于其他省份。其次是浙江省,人数占比超六成。报告认为:“说明政策驱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垃圾和噪声问题 影响公众获得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政策不断发力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公众对一系列宏观政策的认可度如何?是否有实打实的获得感?
报告指,公众高度认可污染防治攻坚战所取得的成效。多数受访者(68.5%)认为过去三年所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认为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最高(70.1%)。同时,在土壤环境质量方面,“无改善或不清楚”的人占据多数,达56.3%。
超七成公众对所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较三年前有所增加。其中,京津冀地区受访者对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感受最为明显,认为过去三年其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最高,均超过80%。
而长江经济带受访者对所在城市过去三年水环境质量改善感受较为明显,认为过去三年所在城市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为5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8%。
对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散煤治理,83.4%的受访者认同“煤改气、煤改电政策既改善了环境质量又改善了人们生活条件”。
“这些数据非常令人振奋,说明公众感受度,获得感很明显。”郭红燕称。
但值得关注的是,认为自己身边环境在恶化的受访者也有20%左右。“这些认为周边环境恶化的人也是尤为需要我们注意的。”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称。
吴舜泽分析,之所以一些受访者认为周边生态环境在恶化,是因为公众住处附近突出问题如垃圾堆放、噪声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公众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的感知。
调查发现,在受访者认为住处附近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中,垃圾废弃物污染占比最高,达25.3%,空气污染已变成第二位(21.4%),第三位的则是噪声污染(12.2%),而水污染排在第四位,占10.6%。
吴舜泽认为,通过此次调查,发现与以往空气质量问题得到首要关注不同,垃圾和噪声问题更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他建议,一方面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另一方面下更大力气解决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
数据
●绿色消费、垃圾分类
受访者普遍认为公民自身环境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投放等领域的践行中,却难以“知行合一”。
认为“点餐时不要一次性餐具”和“购物时自带购物袋”很重要的受访者均超过80%,但践行者不足50%;超过90%受访者支持垃圾分类投放,但仅54.2%“经常”或“总是”分类投放。
即使垃圾分类投放的践行度偏低,但相比去年已有明显提升。2019年,认为自己做得好的受访者比例为30.1%,2020年为54.2%。
●公众环境行为
与2019年调查结果相比,公众生态环境行为总体有所提升。更多的受访者认为这3类行为对于保护环境重要。
呵护自然生态
认为对保护生态环境境重要的人数占比提升10%左右
关注生态环境信息
认为对保护生态环境境重要的人数占比提升20%左右
践行绿色消费
认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的人数占比提升了15%左右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认为过去三年所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68.5%
认为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最高70.1%
在土壤环境质量方面,认为“无改善或不清楚”56.3%
●你认为住处附近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垃圾废弃物污染25.3%
空气污染21.4%
噪声污染12.2%
水污染排10.6%
南都记者 林方舟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