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商场,你的座驾品牌、消费能力等信息就显示在商场系统后台大屏上
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突破口



广州天河中央商务区今年5月获批成为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之一。 南都资料图

七年前,经过55轮竞拍,广东南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拿下了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的AT009030地块。成交楼面地价刷新了当时金融城地价纪录。在南粤银行高层看来,金融城有着区位优势、政策红利、人才红利以及创新产业集聚的优势,是华南最大的国际金融总部集聚区,值得入驻。
七年后,南粤银行金融大厦即将动工,金融城则被纳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版图,金融城的开发建设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金融城的企业而言,则是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广州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主任易行健对南都记者表示,数字金融在整个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使银行能为顾客精准画像
到网点填表,银行查验信息,人工判断贷款额度……以往繁琐耗时的贷款业务,如今通过手机可以实现“秒批”。
南粤银行首席信息官黄思颖表示,如今手机APP已成为银行业务的主要载体。南粤银行近年来有不少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尤其是在智能客服、生物识别、精准营销、风险控制等领域的应用,而在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等方面已收到显著成效。
“我们如今实现了与税务、征信等系统打通,海量大数据勾勒出申请人‘信用画像’,并通过评分模型自动生成报告,计算出可贷款额度等信息。企业是否按时纳税、纳税信用属于什么等级,银行都能看得到。”黄思颖说。
通过数字技术,银行不仅能看到申请人的过去和现在,还能对未来进行预判。遇到一些可能无能力还贷的申请,则会提前给予银行预警。
“科技让金融资源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数字化能力成为决定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关键一环。”从事银行科技业务20多年,黄思颖对金融与科技的关系有深刻体会。
易行健同样认为,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有利于金融服务业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传统金融业难以触达的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为贫困和低收入客户提供数字金融服务,并更好地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从而使社会各阶层群体都能享受到高效的金融服务。
离国际金融枢纽还有较大距离
今年4月,《广州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的若干措施》(下称“数字经济22条”)印发实施,这是广州出台的首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提出,天河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以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资源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数字创意以及各种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目前,以金融业为第一主导产业的天河区已经汇聚了全市70%的持牌金融机构,40%的法人金融机构。其中还有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等金融科技机构。
在黄思颖看来,天河区发展数字经济不仅要在物理空间上形成产业集聚,同时政策配套也要加强。如搭建供应链、产融对接等数字化平台,为产业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空间和氛围。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天河区金融业将有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易行健认为,天河区金融业发展速度较快,具有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金融机构和人才比较集聚等方面的优势,劣势在于金融城的建设进展慢于预期,缺乏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和大型金融交易平台以及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大规模集聚。
据悉,天河今年要推进金融城起步区的30个建设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上半年已完成年度投资的76.7%。天河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力争年内完成用地征拆,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建设。
易行健表示,金融业已经成为广州第四大支柱产业,但离国际金融枢纽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综合实力不强;缺乏大体量的全国性金融交易平台;金融要素的集聚能力不足等。
走进商场你的信息就自动进入系统
除了金融业,拥有华南第一商圈的天河区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上显然也比其他地区走得更快。7月20日印发的《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天河路商圈被列入示范区域,未来将建设成5G商圈。
当你走进正佳广场,你所驾车辆品牌型号、常去的商店、消费能力达到什么级别,这些信息就会实时显示在商场系统后台的大屏上。其背后是一套“鹰云智能”的系统。据天河路商会会长、正佳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谢萌介绍,通过商圈内的摄像头、Wi-Fi、车辆、支付等各个业务场景感应,顾客走进商场后会自动进入到系统中,系统对人的流量、走向、购物消费等情况进行统计。
2000多万沉淀会员、500多万活跃会员、常态日均20多万人的客流量,为正佳广场累积了海量的消费者数据,系统通过分析为经营行为提供依据和指导。“比如要不要引入某个品牌、新店开在什么地方等等。”
在天河路商圈,类似正佳广场的购物中心有23家,年销售额超万亿元。从2018年开始,数字化成为天河路商圈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今年的疫情更是加快了各购物中心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天河城、正佳广场、万菱汇、天环广场、摩登百货等均推出了在线商城,广州K11更是推出“VR购”。
“新消费时代的数字赋能,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平台和支付上,而是渗透到从消费侧到供给侧的方方面面,包括品牌、物流、制造、商业打造等全体系的数字化。”经历此次疫情,谢萌认为,将有更多商业企业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真正建立在线发展的能力以及与消费者沟通的能力。
企业渴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作为广州“经济第一区”,天河区软件业和数字服务进出口基础雄厚。2019年天河区规上软件企业933家,实现营收1600亿元,占全市55%。从全国来看,天河软件业营收规模仅次于北京市海淀区,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软件业集聚区。
不仅如此,天河中央商务区数字服务进出口额近十亿美元,今年5月已获评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在首批12家基地名单中,天河中央商务区成为广东唯一入选区域,也是唯一一家获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的中央商务区。
在此基础上,企业希望政府的具体配套措施能尽快落地,加速建设数字经济生态圈。“政府所掌握的数据,企业非常难拿得到。模型再好,没有数据也是无米之炊。”黄思颖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
就在一周前,《天河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若干措施》发布,有望解决上述短板问题。比如,将制定政府数据开放目录,试点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和政企数据互通共享;推出面向数字经济领域的“上云贷”“园区贷”“用云券”“数字券”等专属融资服务等。
易行健建议,鼓励现有法人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新设引进一批重要金融机构及平台,在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同时,实现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更好地平衡。
“同时,从个人所得税优惠、生活工作配套环境等方面加大中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与集聚力度,提升广州数字金融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研究水平。”易行健说。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统筹:裘萍
执行统筹:南都记者 冯芸清 汪建华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冯芸清 实习生 梁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