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不让孩子变成留守儿童
从年入几十万到月薪一千多,85后英德小伙弃商返乡发展养殖,带动乡村振兴


廖茂航从湖北引进的小龙虾。

廖茂航在家陪孩子玩。

扫码看视频
85后廖茂航出生在清远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5岁离开村子到镇上读书生活,高中毕业后跟父亲走南闯北做蔬菜批发生意。
2018年,为了不让孩子跟自己一样变成留守儿童,他放弃了和父亲“冬瓜大王”廖志其奋斗数十年打造的冬瓜收购产业,跟随父亲回到家乡清远市鱼咀村,担任英德市碧鱼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从年入几十万到现在月薪一千多。他说,“就算在外面赚到钱,如果没能照顾好小孩读好书,那将是一家人的遗憾。”当然,他也希望自己的家乡可以建设好,更多年轻人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他说:“乡村要振兴,有人才有发展的力量。如何吸引到更多的人回来,得有好项目或者好产业。返乡青年要想把乡村发展做得更好,就需要有一股冲劲。用在外面学的经验和技术,把村子里原有的产业去做好,有机会发展新的产业。”
5岁离村,商贸古镇成“空心村”
廖茂航出生在鱼咀村,在他的印象里,幼时的鱼咀村破破烂烂,买个小东西要跨过泥泞不堪的路,才到马路边的小卖部,每出去一趟,回来便是满脚泥。
“先有鱼咀,后有浛洸,再有英德。”这是廖茂航所在鱼咀村当地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连江从鱼咀村的一侧缓缓地流过,水路商贸络绎不绝,曾令这个古村落的码头文化和经济繁盛一时。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码头渐渐荒废,鱼咀村逐渐失去水路商贸优势。而1982年和2013年两场洪水,让这座临江村庄的村民意识到,这里也并非长久安居之所,村民开始外出打工谋生。
贫困就像一道驱之不去的魔咒笼罩在鱼咀村上,走得动的村民纷纷逃离,剩下走不动的老幼病残留在村中。鱼咀村渐渐变成了“空心村”,大片农田被闲置,民房常年失修,原有产业开始荒废。2015年,鱼咀村被列为广东省定贫困村。
在廖茂航5岁时,父亲廖志其为了让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把他带到浛洸镇上念书。高中毕业后,廖茂航便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做蔬菜批发生意,他与鱼咀村之间的直接联系,只剩下逢年过节回村祭拜祖先。
做生意常年在外,家人难得团聚
在外做蔬菜批发的多年时间里,廖茂航的父亲廖志其打通了购产销一整条冬瓜产业链,并在江门和韶关两地拥有自己的冬瓜批发档口,“收入挺可观的,一年可以赚个几十万”,廖茂航说。
可观的收入背后,代价是父子俩需要常年在外奔波。按照国内各地冬瓜种植季节的不同,廖茂航每年都要跑遍海南、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家人也因为参与生意而分散在各地,难得团聚。
2017年,父亲廖志其得知一个消息,碧桂园集团选定了英德作为结对帮扶点,将要来鱼咀开展乡村振兴,规划打造乡村文旅项目来推进产业扶贫。他果断地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冬瓜生意,返乡建设乡村。
廖茂航难以理解父亲的决定,他劝父亲放弃,“推进乡村建设工作非常难,肯定会和村民产生矛盾,自己又没有收益,非常不值得。”父亲从小在鱼咀村长大,离家经商多年,看到别人的家乡建设得那么好,心里就总念着鱼咀村好起来。
父亲耐心地给儿子分析,“落叶总要归根,生意我们可以先放一边,但是人家给我们村的帮扶就不一定每年都有。”
虽然可以理解父亲返乡的决定,但是廖茂航没有跟父亲一同回去。之后,他独自在外继续做生意。
每年回村祭拜祖先,廖茂航看到村子里环境渐渐变好,内心开始动摇。因为父亲在外经商,小时候的廖茂航就是个留守儿童,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他有一样的童年。返乡工作可以让他不再漂泊,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同时还可以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父亲返乡后,白头发日益增多,廖茂航看在眼里,非常心疼,便想着能不能帮年迈的父亲减轻压力。
几番考虑之后,2018年,廖茂航踏上了返乡的道路。碧桂园集团无条件出资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英德市碧鱼种养专业合作社,由于有多年经商经验和人脉资源,廖茂航担任起合作社的理事,“月薪一千多”。
合作社新鲜事,500元入股养小龙虾
一早,廖茂航来到虾塘捞小龙虾。
“小龙虾是湖北开始养的,但那里冬天冷,虾长得慢。清远水清天暖,如果可以养出反季节的小龙虾,市场利润可观。”据廖茂航介绍,这是今年合作社重点开发的新产业,鱼咀村村民原本以甘蔗种植业、养蚕业居多。
对于廖茂航来说,养小龙虾并不比外出经商容易。虽然做蔬菜批发十多年,但隔行如隔山,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他笑称:“技术就等于产业的发动机,技术都没有,发动机根本没有力量,就走不动。”
为了弥补这个弱项,“碧桂园组织我们到湖北参观学习,并邀请专家对我们进行指导。”廖茂航说,为了帮助村民掌握运营技能,内生产业能力,碧桂园还为返乡青年提供产业运营培训,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办的“青创10万+”碧桂园清华大学研修班。“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去清华大学学习,真是做梦都不敢想!”
现在鱼咀虾塘里的小龙虾就是从湖北引进的,望着筐里刚刚捕捞上来的小龙虾,廖茂航算了一笔账:“我们刚开始建设小龙虾养殖基地,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预计亩产200斤,现在基地有效的水面是50亩,总产量可以达到1万斤,行情好的话小龙虾可以卖到20元一斤,这样的话一年可以有20万收入。”
合作社对于鱼咀村来说也是一件新鲜事,为了获得村民的信任,廖茂航把股金定得很低,“限定当地村民以每户500元入股的普惠性资金入股小龙虾养殖产业,再以这个产业产生出的利益作为分红,提高村民们的经济收入。”
据廖茂航介绍,目前整个鱼咀村有120多户村民,已有112户村民入了股。合作社的成员楷叔今年就投500元入股,他认为在鱼咀村小龙虾养殖是有前途的,“我们的小龙虾很靓的,在整个广东省都很出名。以前我们本地也不吃小龙虾,就是这一两年才兴旺起来。”
成绩班里第一,“小候鸟”不再“留守”
廖茂航的返乡,最开心的可能是家里的“小候鸟”。
以前在外做蔬菜批发生意,一家人一年难得团聚几次,廖茂航的心中最牵挂的就是家里的孩子们。
小时候的廖茂航也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做生意,他从小被奶奶带大。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廖茂航很少能见到自己的父亲。“没想到现在轮到我做父亲,我的孩子又成了留守儿童,我一直觉得很亏欠他们。”
如今,每天结束忙碌的工作后,他可以回家陪家人吃上一顿家常便饭,唠唠家常。孩子们也总是缠着他,要廖茂航陪他们玩,教他们学习。
孩子们性格变得更加开朗,成绩也变好了,“今年我大孙女还考了全班第一,进步很大啊。”廖志其看着孙女的成绩单感慨道:“还是得年轻人回来照顾孩子,他们比较有文化,比较会教。”
饭后,看着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场景,廖茂航和父亲一边喝茶一边闲聊:“就算在外面赚到钱,但没能照顾好小孩读好书,那将是一家人的遗憾。”
乡村振兴,有项目有青年有冲劲
廖茂航刚返乡时,也遭到了很多质疑。“为什么放着一年可以赚几十万的生意不做,反而回来做一份没什么收入的工作。”
“村民们总觉得我们得到了很多好处才回来。”廖茂航解释道,“其实我做合作社的理事,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工资,至于合作社的分红,我的也是和村民们平均的。”
为了维持生计,廖茂航和朋友在隔壁镇准备建一个100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作为对自己收入的补充,其他剩余时间就在村里帮忙。
廖茂航也看到鱼咀村的变化,原本破败的危房变成了兼有乡村风韵和现代情调的咖啡厅和书吧,荒废的农田水塘变成了虾塘,乡村小路修起了干净的鹅卵石小道,废弃的旧码头也被改造成了沿江分布的花草梯田。
对比之前的冬瓜产业,虽然现在的收入让廖茂航觉得落差大,但他仍然觉得值得。2019年鱼咀村获得“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称号,这让廖茂航感到很自豪。
他现在也是父亲的坚定支持者。谈到返乡青年,他说:“乡村要振兴,首先要有人回来,有人才有发展的力量。如何吸引到更多的人回来,得有好项目或者好产业。对于在外工作的村民来说,如果自己家门口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产业或者项目,我相信会有更多人回到村里。返乡青年要想把乡村发展做得更好,就需要有一股冲劲。用在外面学的经验和技术,把村子里原有的产业去做好,有机会发展新的产业。”
连江静静地流淌着,古码头边立着的“鱼水潆洄”的碑刻,好像在诉说着这个小村落历史发展的轮回。
采写:南都记者 李琳 实习生 黄乐
视频摄影:南都记者 李琳 董梓浩 实习生 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