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吸引世界500强带动孵化生态圈

“大鱼养小鱼” 深圳双创发展蝶变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程小妹 徐劲聪 08-13 00:30

“保守估计,今年全年的营收与去年相比将会增长10倍。”位于深圳湾腾讯众创空间的深圳市万物联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清华告诉南都科创记者,作为一家疫情中处于行业风口的企业,公司借助腾讯的平台能力和商务拓客能力,承接了不少来自海外市场和国内政府的订单。

8月初,南都科创工作室与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共同走进深圳湾软件产业基地和蓝海湾孵化港。在调研中发现,作为广东孵化生态基地代表和深港双创资源聚集地,深圳湾及周边片区创新孵化业态在疫情期间同样受到了较大冲击,但疫情也让“大手拉小手、大鱼养小鱼”的产业孵化生态作用进一步突出。如何真正实现产业生态赋能初创企业,正在成为创新孵化业态共谋出路的关键。

深圳湾2个月免孵化器租金2.3亿元

“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

自2015年正式运营的深圳湾创业广场,其“双创名片”已经在全国打响。“深圳湾70%以上的孵化载体都达到了省市以上级别,最火爆的时候,有四五百家企业排队等待入驻园区。”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金融运营部部长金沛毅告诉南都科创记者。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对深圳湾的双创市场带来了挑战。据金沛毅介绍,受经济形势影响,今年深圳湾约有20%左右的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疫情前园区约有80家孵化器,占据深圳湾十分之一的产业空间,近几个月来,陆陆续续有孵化器退出,且不再有新载体入驻,导致目前包括自营孵化载体在内数量降至71家。

为此,深圳湾推出了诸多措施缓解双创市场压力。金沛毅介绍,疫情对园区企业的影响较大,深圳湾软件产业基地为园区孵化器减免了2个月的租金,累计金额达到2.3亿,并且这一减免在制度设计方面,要求孵化器直接惠及到入驻团队的实际使用人。金沛毅表示,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让创业团队坚持下来,能在疫情中得到发展和喘息的机会。

“疫情其实暴露了一些模式单一的孵化器的生存问题。”金沛毅说,这些孵化器多以租金为主要收入来源,过去由于深圳湾的产业核心区位不愁收入,但今年疫情来袭后,有些孵化器内首次出现了在孵企业不交租金的情况,进而导致这些孵化器自身“失血”,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更难提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最终陆续停止经营退出园区。

对此,金沛毅也从深圳湾园区角度反思。他说,疫情难关过后,未来可能将在招商孵化载体入驻园区时对其孵化服务模式进行更多考察,减少园区中以收租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孵化载体。

从2018年首届中国孵化器TOP系列评选活动开始,南都科创已连续3年走访深圳湾园区。南都科创记者注意到,即使没有疫情影响,近年来也有不少孵化载体陆续关闭、退出深圳湾,其中不乏京东、3W咖啡等“名牌”孵化载体。

创新孵化业态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2019年国际风向标创新孵化品牌WeWork冲击IPO失败、估值跳水,国内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大小孵化载体运营者都意识到,单一放租模式的孵化载体已经难以持续,创新孵化业态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在孵企业的产业赋能需求更加突出

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方面暴露了传统孵化模式的问题,同时也让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孵化服务需求更加清晰显现。疫情下,孵化载体中的在孵企业普遍抗风险能力较弱,面对疫情带来的各方面冲击更易受到影响。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小微型企业的项目估值大幅缩水,可能去年估值10个亿,今年就直接6个亿了。”位于深圳湾创业广场的腾讯众创空间运营方珊瑚群创新加速器总经理张瑞敏告诉南都科创记者,疫情对于涉及海外业务的初创项目影响较大。

对仍处于孵化阶段的初创企业而言,从生产到销售,通常很难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攻克所有环节,因此这也凸显了专业孵化器的呵护与支撑作用,考验着孵化载体对产业上下游的链接能力。

这种对于产业链接的孵化服务需求不仅体现在遭遇疫情冲击的企业上,处于行业风口的初创企业同样如此。位于深圳湾腾讯众创空间的在孵企业万物联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这次疫情中,其智能测温产品在技术上使用了腾讯优图算法,在销售上,目前正在对接墨西哥、日本等海外订单,也依靠了腾讯的品牌和产业优势。

黄清华认为,上半年由于需求紧缺,不少企业“赶鸭子上架”,市场上的测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比拼的是供应速度,万物联作为科技型企业没有自己的工厂和生产线,并不能体现出优势。下半年随着疫情的联防联控进入常态化模式,更加需要高质量、可靠的产品。“对我们而言,自身有核心技术,加上大品牌背书,更加容易对接到优质供应商,打开销售市场。”黄清华说道。

在距离深圳湾创业广场不到10公里的南山区高新区粤兴一道附近,聚集了一批高校产学研大楼。南都科创记者走进位于香港科技大学产学研大楼的蓝海湾孵化港发现,这里处在行业风口的在孵企业同样需要孵化载体提供产业生态对接服务。

位于蓝海湾孵化港的深圳市尚维高科有限公司从事诊断类医疗器械研发,主要产品有核酸检测仪、核酸检测试剂、核酸检测芯片等。尚维高科CEO高一博告诉南都科创记者,“去年产品刚出来,做了两三百万的销售额,今年3-6月一个季度就达到了差不多2000万。”这一成绩离不开蓝海湾孵化港的大力支持。

“我们自己找了很多小厂质量都不行,后来他们帮我们找了生产大厂,并且还拓展了下游的客户,现在陆续在洽谈中。”高一博说,除产业对接外,蓝海湾还帮助企业招聘高学历人才并及时搭建起了海外售后团队,让企业稳稳地抓住风口。

万物联与尚维高科的例子反映出,即使是在疫情下处于行业风口的初创企业,要把握住行业红利,产业生态的支持十分关键。孵化载体帮助创业者发掘和对接优质上下游合作伙伴,做好创业者和产业链的“连接器”,实现融合发展,形成“大手拉小手、大鱼带小鱼”的产业孵化生态,这一模式在疫情中成为亮点。

“大手”拉“小手”关键在链接强度

随着传统孵化模式的没落和孵化市场需求的日益清晰,如今打造产业孵化生态已经成为创新孵化业态寻找出路的一项共识。作为产业龙头企业集聚、资源丰富的创新孵化集聚区,深圳湾也一直在探索产业孵化生态模式。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全产业链条的生态运营系统,让园区中的各类型企业比如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以及初创型团队等都能实现融合发展,对孵化器的入驻评审更加注重考核创业服务的提供能力,对生态氛围的营造能力。”金沛毅告诉南都科创记者,近年来深圳湾新引进的创新平台中,就有不少是“大手拉小手”的产业孵化生态,如顺丰创新中心、深圳大学的创客服务基地等。去年12月,华为鲲鹏产业源头创新中心也落地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但是不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初创企业只要入驻有“大手”背景的孵化载体就一定能加速发展?对此,黄清华认为,企业入驻腾讯众创空间首先要理清自己的业务与腾讯业务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双方的结合才能达到最大效益,如果只是看中腾讯的品牌,于自身的发展并无太大益处。万物联便与腾讯业务高度结合,并且正在成长为腾讯云的核心服务商。

或许,只有强有力的链接关系,例如在具体业务上有结合点,才能让“大手拉小手”不止是“看上去很美”,真正起到拉动初创企业成长的作用。这也同时意味着产业孵化生态中的在孵企业不再是任意进驻、通过租金高低或物业服务选择载体,而是需要满足产业生态相关等一系列匹配要求,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对此,以蓝海湾孵化港为代表的“高校系”孵化模式也有其借鉴意义。

高凌云表示,蓝海湾孵化港首先以港科大出身为入孵的基本门槛,主要以纳入到香港科技大学创业计划的企业为主,港科大会以入股形式增加企业可信度,帮助企业打开市场。据她介绍,高校的品牌赋能作用也吸引了大批企业申请入驻,但目前蓝海湾孵化港真正扶持的企业数量不足30家。

“在选商入驻时,我们更加注重考量产学研融合,实现精准服务,从技术和市场化等角度多方面评估项目,有时候10家(申请)可能只进了一家企业。”高凌云说,“十里挑一”的严格考察也在疫情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疫情期间虽有在孵企业受到冲击,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关闭退出。”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统筹:任先博 徐劲聪 

采写:南都记者程小妹 徐劲聪 实习生 卢盈江 莫等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