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

我国新冠疫苗5条技术线都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吴斌 09-07 00:50

昨日,服贸会公共卫生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代表在进行专题讨论。该论坛为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重点活动之一,论坛的主题为“凝聚世界防疫智慧、共抗全球疾病威胁”。 新华社发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主要选择了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5条主要技术路线。昨日,在中国服贸会公共卫生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披露,目前中国布局的新冠疫苗五条技术路线上,已经实现了进入临床试验全覆盖。也就是说,每一条路线上,都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四款中国疫苗进入三期,占全球一半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疫苗研发数据报告,截至9月3日,全世界有176个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产品在研,有34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有8个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中国企业研发的占到其中4个。

此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也曾披露,我国4款新冠病毒疫苗已开启国际三期临床试验,部分试验将在9月初完成首轮接种。

这四个进入临床三期的中国研发新冠疫苗中,有3个是灭活疫苗。它们分别是中国生物北京所和武汉所的两个灭活疫苗以及科兴中维研发的一个灭活疫苗。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发的灭活疫苗也在做二期临床试验。

灭活疫苗是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等方法杀死病毒,但仍保留了病毒引起人体免疫应答活性的一种疫苗。这种技术路线的疫苗有着较长期研究基础。

还有一个正在做三期临床试验的中国疫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和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研发的腺病毒5型载体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这种疫苗的技术特点是利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新冠病毒的基因输入细胞。

也就是说,两种技术路线的4款新冠病毒疫苗有望率先冲过大规模接种“终点线”,分别属于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

10款中国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除了上述两种技术路线之外,其余3种技术路线还包括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也已经有至少一个疫苗完成临床前研究,进入临床试验。

据新华社8月29日消息,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徐景和介绍,目前已有5条技术路线、10款新冠病毒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6月末,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ARCoV),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这是国内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mRNA疫苗。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目前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该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在工程细胞内表达纯化病原体抗原蛋白,然后制备成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信息显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发的一款重组蛋白疫苗正在开展一期临床试验。这项临床试验8月28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官网上注册。

国产灭活疫苗率先亮相服贸会

此次中国服贸会特设了公共卫生防疫专区,两家公司的新冠灭活疫苗亮相,获得公众极大关注度。在国家会议中心内的综合展区内,新冠疫苗成为热点,很多老百姓都围在展柜前,询问新冠疫苗什么时候能够上市。

在9月6日服贸会期间举办的公共卫生论坛上,中国生物副总裁张云涛介绍,中国生物下属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两款新冠灭活疫苗,分别于4月12日和4月27日取得国家药监局的临床试验批件,进入临床试验。通过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获得的数据,科学家确定了新冠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

疫苗的临床三期试验面临一定考验。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东介绍,在三期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接种疫苗后,要在自然状态下去考验疫苗是否对接种者产生保护力。

“由于中国国内的防控形势比较好,无法在国内开展三期临床试验。”张云涛介绍,因此疫苗的三期临床研究也将是国际抗疫科研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的临床一、二期研究数据能够获得国外的认可,这也说明了中国企业的研发实力。据介绍,中国生物已经在中东、南美等10个国家开展三期临床试验,入组将近5万人。

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也已经在巴西、印尼等国家开展三期临床试验。同时,土耳其和孟加拉国等已经批准临床试验。尹卫东介绍,在海外临床试验国家的选择上,会考虑几个标准:一是这个国家应当是一个疫情严重的国家;第二是人口众多的国家;第三还有一些国家可能本身疫苗研发供应能力有限。

“在海外做三期临床试验,也有助于让合规的中国疫苗走到国外,为全球提供可及的公共卫生产品。”张云涛说。

除了疫苗临床试验,企业也在提前对产业化建设做配套准备。张云涛介绍,中国生物已经在60天内建成了全球最大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并通过了药监局审核和国家卫健委高级生物安全设施的审核。首期年产能将达到3亿剂,第二期的年产量将达到10亿剂。

不过,张云涛也表示,虽然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但疫苗后续研究的路其实还很长,仍需要国际科研合作,比如抗体能持续多久等很多科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答。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