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论坛上表示:
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稀缺

9月14日,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 主办方供图
南都讯 9月14日至20日,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下称“网安周”)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本届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14日下午,网安周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从国家网络安全形势、网络安全人才建设到个人信息保护,多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尤为凸显。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在会上表示,要加快完善数据安全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长效治理机制,规范互联网企业、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
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程维介绍,为了降低疲劳驾驶、交通事故和车内纠纷,滴滴此前推出了全程录音功能,并且在车内安装了100万智能摄像头。
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滴滴建立了两个前线数据中心,专门用于储存车内录音录像的数据,并且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他进一步解释道,比如,如果没有投诉的话,所有的数据七天内会自动删除。此外,还会用AI技术把录像视频中用户的脸部进行马赛克处理,也会对声音进行变调。
近年来,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使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说,数字时代,整个世界都架构在软件之上,脆弱性前所未有。APT、网络犯罪组织、网络恐怖主义是数字时代最大的安全威胁。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则表示,网络空间安全渗透于网络空间的各个部分,加强网络空间基础研究和掌握核心技术是解决网络空间安全的关键,网络空间安全竞争实际上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但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大量稀缺。
为此,他建议正确把握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实质和博弈策略,进一步加大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精准科研投入,更加重视“开放自主”和“安全可信”的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会上,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河南省省长尹弘、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发表致辞。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登国、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郭云飞、亚信联合创始人田溯宁、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深信服董事长何朝曦、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延哲等也作了主旨发言。
论坛声音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
手机操作系统将纳入治理工作
在郑州举行的高峰论坛上,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延哲介绍,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工作,App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有所好转,但仍有许多难点,比如“设备识别符”收集使用问题、“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等。
2.5万多条举报信息
涉及5300余款App
2019年,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今年7月,再次启动了新一轮治理工作,将小程序和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也纳入评估。
去年3月,针对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举报平台——“App个人信息举报”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何延哲介绍,截至2020年9月,该平台共收到25380条举报信息,其中实名举报信息占比达32.85%,涉及5300余款App。
据App专项治理工作组梳理,举报量前五名典型问题包括超范围收集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强制或频繁索要无关权限、存在不合理的免责条款、无法注销账号、默认捆绑功能并一揽子同意。
针对网民举报等情况,从2019年3月起,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分六批次对千余款App进行了评估,发现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共计6976个,向256款App的运营者通报问题,督促完成1267个重点问题的整改工作,建议有关部门下架未落实整改要求App共11款。
随着治理工作的开展,App个人信息安全状况有所好转。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就2019年专项治理前后的常用App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情况与公众感知进行了测评与问卷调查,并发布《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2019)》。上述报告显示,过半受访者认为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有所好转,超过76%受访者认为App账号注销、App强制索取通讯录等权限的问题有所好转。
强化应用商店审核管理
自动阻止劣质App上线
分析今年用户举报的内容,何延哲指出,App治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难点。
比如,公众普遍对App是否存在“偷听”的情况感到疑虑。对此何延哲表示,理论上可以,但App不会这么做。因为当App调用麦克风时,最新的手机操作系统可以监测并提醒用户。另外,App“偷听”是一项高商业成本、高技术门槛、高法律风险的行为。
不过,鉴于App“偷听”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何延哲强调,手机操作系统需要加强监控和提醒;相关部门有必要出台规定,决定企业进行大数据画像时能否使用个人语音信息。
此外,“设备识别符”的使用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大数据时代,企业依靠“设备识别符”追踪用户,推送广告。从个人信息保护角度考虑,企业不应该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设备识别符”。
但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杜绝收集使用“设备识别符”不利于网络秩序的建设和社会治理,还会导致安全问题。所以,优化“设备识别符”的使用、制定相关标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还有,由于收集使用规则不明、易造成未经同意收集等原因,“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备受质疑。
峰会上,何延哲还透露了App治理工作组后续工作的突破点,包括改善整个生态环境,比如将SDK、手机操作系统等纳入治理工作,强化应用商店的审核管理,自动阻止劣质App上线。此外,还要做好宣传教育和知识科普工作,提高民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
网安周看点
南都出品科普短视频 亮相数字化展会
走路就能赚钱的App,真的靠谱吗?没用过的App发来短信,说有人将你设为暗恋对象……这些真实生活中让很多人感到困扰的个人信息泄露场景,或许能在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找到解决办法。
9月14日,2020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下称“网安周”)在郑州开幕,数字化展会也于同日正式上线。据悉,本次网安周结合疫情防控实际需要,通过虚拟展馆方式,为网民提供直观生动的线上参观体验。
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联合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下称“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在“App个人信息保护展区”的专属“展位”上发布科普短视频,用真人演绎的方式宣传个人信息保护知识。在两则已发布的短视频中,其中一则显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正在甩动自己的手机,嘴里念念有词:“1,2,3……”原来,他下载了一个据称“走路就能赚钱”的App,“每天走三千步,一个月就可赚200元。”
这类看似“空手套白狼”的App一度十分流行。而事实上,用户要想正常使用App,必须提交身份证号、银行卡账户、微信账号等个人信息,而App可能转手就在黑产链出售牟利。此外,这种运营模式还涉嫌传销、非法集资、金额诈骗等违法行为。另一则短视频则聚焦收到陌生App短信的现象。南都记者了解到,有的App会通过读取用户通讯录的方式获取其联系人的手机号,然后发送“XX将你设置为暗恋对象”等推广短信给联系人,目的是引诱他们下载。
根据法律法规,获取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应经过本人同意。有专家表示,这些App在非注册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发送短信,不仅涉嫌非法获取用户信息,还涉嫌非法广告推广。遇到这种情况,公众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
南都记者了解到,本届数字化展会是国内首次举办的线上网络安全博览会,线上展会综合运用3D建模、H5、线上直播等技术,将持续举办一年。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也将联合App专项治理工作组持续更新科普短视频。
此外,这些科普短视频还将在南都和App专项治理工作组的官方账号上发布,发布平台包括南都App、微信公众号“隐私护卫队”、抖音号“AI前哨站”、快手等。
出品: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李慧琪 蒋琳 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尤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