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面服刑”窝案频发,拉网式筛查迫在眉睫
一名犯人的“纸面服刑”能牵出多少幕后操作?9月16日,内蒙古纪委监委通报称,在王韵虹“纸面服刑”7年案件的查办中,纪检监察机关对其专利减刑、保外就医、暂予监外执行等环节中有关人员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深挖彻查,截至今年8月21日,共对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公检法以及医院等26个单位的65名公职人员进行了党纪政务处分。
“深挖彻查”这四个字的涵义,公众总算是见识了,尽管并非通过可能舆论关注更多的“纸面服刑15年”的巴图孟和案。此番内蒙古官方对王韵虹违规“保外就医”一案的调查,甚至早于巴图孟和案:今年8月底,内蒙古通辽中院一份判决裁定书已经披露,多名狱医因不同程度参与对王犯6次保外就医、1次暂予监外执行的病情鉴定造假而被处以刑期不等的刑罚。而此时内蒙古官方公布的问责数据显示,受王韵虹案牵连的公职人员涉及36个单位、达到65人之多。除因裁判文书公开而为公众所知的几名狱政工作人员外,其他不同岗位、职守的公职人员的具体问责信息、违规违法(甚至犯罪)情况,也有必要进行汇总式通报,以充分满足公众知情,并对其他公职人员起到警示作用。
得益于裁判文书公开的作用,不少涉案公职人员在被围猎后进行权力寻租的细节得以曝光,公众从中不难看到行贿者投其所好的细节,“送现金不收就为其子女完成揽储任务”,公职人员的弱点在此刻尽显无疑,而地方权力的一些关键岗位大面积溃败中彼此勾连的情况,在包括“操场埋尸案”“云南孙小果案”在内的诸多典型个案中屡见不鲜。事实上,那种不正常甚至畸形的“靠山吃山”与“人脉毁人”,可能一直都根深叶茂,成为一些所谓“小地方”的生存逻辑,反过来“教育”一些不愿妥协的人。
公开信息显示,在2019年底,内蒙古监狱系统多名官员陆续落马、接受调查,系统内部也在进行力度颇大的整风警示教育。虽然在个案层面,多有被害人及群众经年累月的反馈、举报,但现在看来地方吏治的整顿可能依然是此类案件得以大白于天下的一个契机。
更宏大层面,2020年7月,中央政法委部署“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提出“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毒”,虽然本次“纸面服刑”的事发地内蒙古并非试点之一,但有理由相信,对王韵虹案的“深挖彻查”力度,也应当能够辐射到不止于巴图孟和案的调查中。有报道称,涉及巴图孟和案的多名公职人员已被追责,可能并不是所有涉案公职人员的问题都严重到要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同样,其具体所属职位、所涉问题以及所受处罚,都应当有像裁判文书公开那样详细的信息披露。哪怕是政务问责,也要能比肩司法公开的力度。
甚至也毋庸讳言,包括王韵虹、巴图孟和等多起“纸面服刑”案在内的违规监外执行案件,反映出刑罚执行领域存在的纪律涣散、吏治腐败问题,内蒙古恐怕也并非孤例,迫切需要一次系统内的全面筛查,对所有在册服刑以及释放人员的真实服刑状况,以及每一次减刑假释、监外执行的决策过程进行复盘,真正做到不留死角。特别是以历次受害人申诉以及群众意见反馈的记录为突破口,倒推和清理刑罚执行领域的陈年旧病,使其成为落实“刀刃向内”整顿力度的一个机会。
必须重申,对包括“操场埋尸”“纸面服刑”在内诸多地方权力乱象的彻底整顿与肃清,就是应当一个案子一个案子、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逐一筛查,不能再有抬手放过的想法和操作。惟其如此,才能让公众对制度的自新与法治的必行继续坚定信心,才能让世道人心不至于在乱象中迷失,让人们对健康社会所应有的那些秩序、品性保有最基本的信念。
- 上一篇:布局科研任务清单,“脖子”轻松了“手脚”才能松绑
- 下一篇:球迷可以双标,但要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