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体测,完善后再推如何?
短评
近日,多项体育竞技项目比赛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但多名体坛运动健将却因体能测试未达标而无缘决赛,包括“傅园慧预赛第一无缘决赛”“王简嘉禾破亚洲纪录无缘决赛”“叶诗文体能未达标无缘决赛”等词条先后刷上微博热搜,其背后指向的“体能测试”的合理性,引发网友热议。
一名顶尖的游泳选手没进决赛,仅仅因为跑得没别人快?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网友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不少网友表示难以理解这样的规则,认为这好比是“让一条鱼去跑步”。随后的象棋联赛,棋手也要先通过1000米跑、立定跳远的体测,才有参赛的资格,更让习惯将象棋视为智力体操的人们目瞪口呆。
当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围绕体测,也不乏正面的看法。据《中国体育报》报道,针对风波中的体能测试,来自各地的体育界专家代表9月29日以视频和电话会议的形式进行座谈交流,强调了强体能补短板的重要性。
中国赛艇协会、中国皮划艇协会主席则在会上举了一个例证:“我们去英国赛艇协会的训练基地学习,他们每个周末都会进行30分钟赛艇测功仪训练和比赛,我们把他们的指标拿回来,当时国家队有100多人,竟然只有1人能达到英国队的入队标准。”
对竞技体育来说,体能的重要性没人会否认,赛艇协会主席所举的例证也很有说服力。但是拿体能测试的成绩来一刀切,是否适合所有项目?毕竟并非所有体育项目对体能的要求都像赛艇这样高,有些项目更偏重于技巧性。
体能很重要,但是把体测的成绩置于比赛成绩之上,把体能测试结果与比赛晋级挂钩,甚至有的项目在1/4决赛阶段不比专项只比体能,类似措施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另外,体测一刀切,也显然忽略了不同体育项目的差异性。
相关争议值得主管部门重视,而后续的可能影响更不容低估。竞技体育,重点在一个“竞”字。假若不少优秀的运动员被体测挡在了国际赛场之外,拿什么去和他国运动员竞争?难道可以说我们不拼成绩拼体测吗?
重视体能、强化体能,对竞技体育来说永远都是对的。但体测是作为一道门槛,还是当作比赛成绩的参考指标,是一个问题。如何保证体能测试的项目选择、评价体系科学有效,是另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不论运动员还是教练员,体育界对体能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今后怎样把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进行衔接,引导年轻运动员打好基础,有必要深长思之,拿出周密的方案。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呼吁“体测不应成为比赛拦路虎”。不让体测成为比赛拦路虎,是否可以将实践证明尚不成熟的体测暂停下来?
在9月29日的体育界专家代表会上,代表们一致表示,在实践中引领广大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进一步提升认识,同时还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和细化体能训练、体能测试的指导标准,提升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看来,赶紧叫停体测,让体测的体系完善后再推行,应该不难达成共识。
- 上一篇: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
- 下一篇:景区让残疾人展示残疾部位,深层次问题值得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