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百亿项目烂尾,芯片产业发展要避免一哄而上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新华社 10-02 00:00

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近日报道,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分布于江苏、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5省的6个百亿级半导体大项目先后停摆。业界担忧,造芯热引发烂尾潮,不但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也会延误芯片产业发展大好机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向产业链上游攀升,对集成电路的需求迅速扩大。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集成电路的进口额就超越石油,成为我国进口最大项目。今年虽受疫情冲击,但是在5G、新基建快速发展的拉动下,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同比仍在增长。

集成电路产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但集成电路产品高度依赖进口,其中也潜藏着可能被他人“卡脖子”的隐患,反映出中国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就是看到了制约当前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旨在从财税、投融资、研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对集成电路产业及软件产业给予具体扶持,推动集成电路及软件产业快速补足短板,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不少半导体大项目先后在各地布局,充分显示造芯热正在涌动。

但很多时候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热情。而集成电路行业更具有其特殊性。与其他产业相比,集成电路需要的资金庞大,技术含量高,而其回报周期又较长。因其高风险性,客观地说,集成电路不是一个光靠热情和砸钱就能做好的产业。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加之中国在相关领域起步晚、基础弱、技术与人才储备不足,某些项目因不可控因素而停摆并非不能理解。但是从《瞭望》披露的案例中,个别项目之所以烂尾,却不是这样。在相关案例的背后,可以看到置产业发展规律于不顾的盲目冲动,也可以看到有人似乎正在利用政府和社会的造芯热情来谋取不当利益。

不必讳言,近年来各地争相上马半导体项目与地方招商引资的攀比和竞争不无关系。一位专家透露:“现在有一个苗头就是,常常会有些地方政府说,我这个城市还没有12英寸晶圆线,某城经济水平远不如我,在IT行业的地位也不如我,为什么人有我无?于是各地纷纷上马12英寸线。”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高端产业上视野存在局限,缺乏判断产业前景和团队实力的专业能力,因此在选择产业方向的时候就很难避免盲目。

正是在这种一哄而上的格局中,一些人看到了套利的机会。分析一些烂尾项目,其套路大致相似:先由发起人拿着项目书画出一个“大饼”,然后引入政府基金并利用社会对芯片的热情大肆宣传,希望一边建设一边引进大基金投资,再带动社会风险资本的注入。而这些项目最后烂尾,直接原因就是大基金并未如期入局,社会风险资本又驻足观望,结果导致资金链断裂、项目停摆。整个过程中本应主导投资的产业方大股东或“0”出资或出资极少,被舆论形象地指为“空手套白狼”。

百亿级的大项目烂尾,空留下“一地鸡毛”,地方政府成为事实上的接盘侠。而大股东却往往全身而退,甚至披个“马甲”换个地方另起炉灶……

反思这些案例,在空前的造芯热中,看来当下特别需要冷静。一方面,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是必要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理应在行业发展中得到体现,但具体到某个项目,还是要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尊重行业规律为前提。另一方面,半导体产业的专业性对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育一支专业化、敢担当的干部队伍是当务之急。

芯片产业发展面临着大好机遇。不辜负这样的机遇,热情、资金是必须的,同时也需要谋定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