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投递员救助患病老人,暖心故事靠什么催化和激励
街谈
哈尔滨一位名叫张正红的投递员,每日在她所负责的小区投递报纸,这是一份十分普通的工作,但是她却从一位报纸订户连日未收报纸的情况中看出了异状,发现这位88岁的独居老人已经病倒在家。在她的帮助下,这位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这位投递员热心救人的事迹,已经成为激荡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暖心故事。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报纸的市场正在加速萎缩,报纸似乎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这条新闻告诉我们,社会上仍然有报纸的“铁杆读者”,像这位老先生,投递员知道他“一天不看报纸都不行”,也许他自己也未料到,这个良好习惯在关键时刻救了自己一命。但是,报纸的功能是让人阅读,而不是让人发出“鸡毛信”。这位老人之所以能够得救,全在于这位投递员的细心。
按理来说,投资员只要把报纸投递到客户指定的信箱,就已完成了工作,而不需要管客户是否取走。不必讳言的一个事实是,现在报纸的订户在减少,这将直接影响到报纸产业链上所有环节工作者的收入,投递员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因此,每一个报纸订户不仅对于报纸来说是“上帝”,对于投递员来说,也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投递员张正红珍惜这份工作,因此也珍惜每一位她的客户,熟悉每一位她的服务对象的情况。老人需要报纸,投递员的按时投送满足了他的要求,而投递员也因此得到收入,这看起来只是一种市场交易,但这种各取所需的交易,还能够滋养温情脉脉的人情关系。这种情感使一个投递员和一个老者的关系超越了金钱的算计,张正红熟记老者“一天不看报纸都不行”,因此能够从积存的报纸上看出异状,完成了她职业义务之外的一个义举。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对于良好人性的催化与激励。
当下中国,已经习惯了宏大叙事,这个投递员及时救助垂危老者的事迹,很容易被赋予各种华丽标签,用市场的逻辑来解释这个故事,可能会让人觉得不适。一讲市场,很多人会习惯于唯利是图的联想,但是这种将市场中人的善举与市场对立起来的想法并不符合实际。其实,一个良性的市场,会让交易双方都能得益,如果这种交易能够恒久持续,就很容易在交易双方之间产生互相依恋的情感。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个在东家工作了几十年的保姆,在其工作能力丧失后,东家会对其养老乃至送终,几十年的良性交易培植了良好的人性,东家和保姆之间实际上已经超越了金钱的算计,这就是良性的市场力量。正是这种底层市场的涓涓细流,构建了我们这个社会密实的人文基础。
这桩发生在哈尔滨的报纸投递员和患病老者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投递员的美好人性,更让我们看到了良性的市场交易对社会正能量的影响力。 □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