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我的抗美援朝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新华社 10-24 00:40

孙景坤 1924年生,辽宁丹东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

孙泰镐 1935年生,吉林通化人,朝鲜族,1951年作为朝鲜语翻译随部队入朝。

周文 1933年生,黑龙江富裕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

钱嗣杰 1928年生,黑龙江黑河人。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处摄影组组长,1951年至1953年在朝鲜采访期间,拍摄了大量优秀作品。

朱再保 1928年生,湖南岳阳人,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杨作云,1932年生,贵州镇宁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

涂伯毅 1931年生,重庆云阳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

唐章洪 1935年生,四川中江人。自1951年4月入朝作战起,他先后参战上百次,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

任红举 1934年生,北京人。1951年3月底,17岁的任红举随志愿军第31师文工队跨过鸭绿江。

杨树柏 1925年生,天津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

202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了铭记那段气吞山河的壮烈历史,新华社记者采访拍摄多位志愿军老战士,山河无恙,因为有你。

向所有抗美援朝英雄致敬!

向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孙景坤

1924年生,辽宁丹东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增援驻守161高地的战友,从中午到深夜,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多人,荣立一等功。

在辽宁省丹东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7月7日摄)。

  孙泰镐

1935年生,吉林通化人,朝鲜族,1951年作为朝鲜语翻译随部队入朝。上甘岭战役期间,孙泰镐作为朝鲜语播音员坚守广播站,他的对敌广播起到了瓦解敌人的作用。孙泰镐荣立三等功。

在吉林省通化市,志愿军老战士孙泰镐回忆战争经历(9月29日摄)。

  周文

1933年生,黑龙江富裕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作为一名通信兵,接电话线是周文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部队通信畅通,他强忍身上十多个疥疮带来的疼痛,每天和战友们穿梭在阵地前沿。周文在朝鲜战场两次荣立三等功。

在安徽省淮南市,志愿军老战士周文讲述自己在朝鲜战场的经历(9月24日摄)。

  钱嗣杰

1928年生,黑龙江黑河人。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处摄影组组长,1951年至1953年在朝鲜采访期间,拍摄了大量优秀作品。

在北京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钱嗣杰(10月13日摄)。

  朱再保

1928年生,湖南岳阳人,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金城战役打响,朱再保右膝盖受伤,他带伤坚持参战15天,顺利完成任务并火线入党。

在湖南省岳阳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朱再保(10月2日摄)。

  杨作云

杨作云,1932年生,贵州镇宁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在金城前线的618高地战斗中,杨作云一人击退敌人17次反扑,坚守阵地三昼夜,荣立二等功。

在贵州省安顺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杨作云(9月25日摄)。

  涂伯毅

1931年生,重庆云阳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涂伯毅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1951年2月,遭敌人凝固汽油弹袭击,全身大面积烧伤,致一级伤残。负伤后的涂伯毅身残志坚,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义务为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四川省成都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涂伯毅(9月28日摄)。

  唐章洪

1935年生,四川中江人。自1951年4月入朝作战起,他先后参战上百次,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特别是在上甘岭战役中,他靠着手中的一门82毫米迫击炮歼敌420余人,有效阻滞了敌人的进攻。

在四川省成都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唐章洪(10月16日摄)。

  任红举

1934年生,北京人。1951年3月底,17岁的任红举随志愿军第31师文工队跨过鸭绿江。作为文工队员,任红举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创作出山东快书《金星英雄》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战地作品,荣立二等功一次。

在上海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任红举(9月30日摄)。

  杨树柏

1925年生,天津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杨树柏在横城阻击战德高山战斗中,一人掩护全排安全转移,还救回一个伤员、带回几件武器,被战友称赞为“孤胆英雄”,被荣记大功一次。

在天津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杨树柏(9月23日摄)。

  本版文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