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志愿军老战士、“时代楷模”孙景坤:

立战功受毛主席接见 高光时刻解甲归田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潘珊菊 11-02 00:40

96岁的“时代楷模”孙景坤,如今住进丹东市光荣院。

孙景坤敬礼照。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赴朝鲜战场。 孙景坤家属供图

今年是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近日,南都记者跟随退役军人事务部调研采访团来到辽宁省丹东市,重走鸭绿江,寻访“最可爱的人”。

一路沿着凤凰山驱车而上,采访团来到丹东市光荣院,这里是刚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孙景坤新住所。今年96岁的他,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

1953年6月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7月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位“宝藏”老人,在人生高光时刻,选择解甲归田,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

新婚5天入伍,征战中落下20多处伤疤

走进孙景坤老人刚住进2个月的特护区房间,他已着戎装靠在床头,随着岁月的侵蚀,老人的脸庞略显消瘦,不能独自下地行走,只能勉强听清凑到耳边的话语。

窗外的阳光洒进来,落在他胸前的军功章上,还有刚刚获得的奖章。当记者走到床沿拍摄这枚最新的荣誉奖章时,孙景坤抬起颤抖的右手,低头轻抚了奖章上“时代楷模”四个字,用祥和的眼神看着记者。

“你抗美援朝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二女儿孙美玲凑到耳旁重复记者提出的问题。老人一听问的是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事,“嗖”的一下挺直后背,用不太清晰的话语,讲起当年如何和战友一起占领161高地的片段。

72年前,出生在辽宁安东(现丹东)的孙景坤刚新婚5天,就告别妻子参军入伍,加入到解放战争,那一年他24岁。1950年,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征战中落下20多处伤疤。

毙敌20余人 退敌6次进攻

回忆起一生中最难忘的战斗,老人回忆:“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1952年10月27日,孙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炮火密度前所未见,要送补给和人员上去就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此前已有多批战友牺牲在增援的路上。身经百战的孙景坤要面对的是一次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临危受命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瞅准了敌人的火力盲区,扛着多箱弹药冲上161高地。“当时出发一看,飞机来了,贴着地面都是雾,什么也看不见。我们瞅准机会赶紧往上冲,就这么上去了。”孙景坤说。

那时敌人疯狂反扑,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也打红了眼,把一颗颗手榴弹不断掷向敌人。“大概投了一百五六十颗吧,后来离我一米多远的地方躺着20来个被炸死的敌人,所以抢战壕的时候,我就把敌人的尸体捞过来在我周围摆了一片。这样敌军飞机贴地飞过的时候,看见地上这么多美国兵,就不会再开炮轰炸了。”从中午一直守到半夜,在击退敌人6次进攻后,孙景坤的阵地上只剩下4个人。

孙景坤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对功绩只字不提

1953年7月,孙景坤迎来了戎马生涯里最光荣的时刻。

他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一时刻过后,他选择了引退。1955年初,孙景坤复员后主动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务农。他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孙景坤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就连他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是一名老战士、上过战场,对他所获的荣誉一无所知。

“其他事能忘,当年打仗的事他都记着呢。”在旁陪护的孙景坤二女儿孙美玲告诉南都记者,从小到大父亲都很少在他们面前提及战争年代立功受奖的事。

当孙美玲拿起窗台前一本封面是孙景坤的杂志问他:“这是谁呀,是不是你?”孙景坤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一开始轻轻摇头,在女儿再三重复下,他才默默点了头。

采访期间,知道几位志愿军老兵在隔壁房间,孙景坤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坐上了轮椅,通过走廊来到老兵中间,默默看着他们跟记者交流。

在采访团即将离开时,老人又再次挺直身体,敬起了标准的军礼,长达10余秒。

90%的绿地 光荣院里英雄老兵颐养天年

孙景坤刚住进来2个月的丹东市光荣院,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首批成立的供养孤老烈属的养老服务机构之一,隶属于丹东市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是丹东地区集中供养抚恤优待对象的优抚单位。

在光荣院,和孙景坤一样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有12位,有的生活已不能自理,有的身体条件好可以自行上下楼,他们每天在这里享有全天陪护。天气好的时候服务员会推着坐轮椅的老人出去晒晒太阳、聊聊天。目前光荣院共有180张床位。

丹东光荣院副院长孙红霞介绍,有些身体条件好的老人经常自己收拾床铺,很爱干净,叠出来的被子整整齐齐,还是当兵时的生活习惯。平常在跟老人聊天时,护理人员会问起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事,“他们对那段日子印象都很深刻”。

关于光荣院如何帮助年迈老兵颐养天年,让他们感受到尊崇?丹东光荣院院长郑立新向南都记者介绍,光荣院里住的都是烈士遗属、带病返乡的复员军人、烈士遗孤、家属没有赡养能力的老革命军人,他们的费用由光荣院单位负责,市里有专门的财政拨款,在这里的老人有12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有13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剩下都是烈士遗属、烈士遗孤、带病返乡的退役军人,这些年绝大部分都是老革命军人,社会各界都很重视。

据了解,光荣院在建院之初就选择在凤凰山脚下,绿化面积达到90%,生活环境适合英雄老兵颐养天年。现有老人平均年龄87岁,有20个人需要24小时特护,也有一半能够自理。“在院里有个卫生所,能提供老人简单的医疗护理,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离光荣院10分钟路程有一个凤城市中心医院,救护车可以直接上来。”郑立新说。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潘珊菊 宫纳 发自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