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整治“特供”“专供”,破除特权迷信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11-03 00:10

近期,部分电商平台出现以拼音缩写等“暗语”方式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销售、宣传商品问题,扰乱市场秩序,欺骗误导消费者。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迅速行动,于近日组织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

逢年过节,不少消费者都想买点好酒助兴。这时候卖家拿出一瓶酒,神秘兮兮地告诉你:这可是××单位“特供”。“特供”名目很动人,价格也很吓人。据媒体调查,“一瓶2015年的所谓专供名酒,115000元”,“某品牌名酒,2016年,53度,500毫升,6瓶,83000元”。

面对动人也很吓人的“特供”、“专供”商品,身为消费者,你信吗?有些消费者是信的。不但为此慷慨解囊,而且往往还觉得倍儿有面子。

但是背后的真相却很尴尬。所谓特供、专供酒,可能是旧瓶装新酒,也有可能不过几十元的散装酒加了个漂亮的包装。在国庆节前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披露了一个案例:北京警方近期打掉了17个跨省市制售所谓专特供白酒的犯罪团伙,刑事拘留46人,起获假冒名酒6600多瓶。犯罪团伙号称为某某单位“特供”“专供”的高端白酒,其实是采购了商标、瓶盖、防伪标识,回收正品酒瓶,把散装酒灌进去,贴标组装,向熟人或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售卖。成本几十元的散装低端酒,层层加价后,卖到消费者手里高达每瓶上千元。这就是某些“特供”“专供”的真相。

打着“特供”“专供”的旗号宣传和销售商品,受骗上当的消费者无疑是第一受害人。同时,此种行为对市场公平性的危害也不能忽视。如果“特供”“专供”商品的风头压过了合法商家出售的正规商品,人们为之趋之若鹜,岂不等于劣币驱逐良币?另外,“特供”“专供”商品摆在那里,就是一种身份、特权的赤裸裸宣示,这种宣示违背了公权力机关的定位,如果听之任之,肯定会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形象、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道理很明白,清理活动也不自今日始,但在整治几轮之后,“特供”“专供”商品显然并未从市场上绝迹。原因何在?

一方面,为规避打击,不法者的花样越来越多。将产品贴上“特供”“专供”标识,明目张胆地销售,这种现象目前已经十分少见,但是以“特供”“专供”为卖点,利用各种新业态提供的渠道,采取打擦边球等手段逃避政府监管的方式却在增加。尤其是在电商平台上,通过采取拼音缩写、汉字谐音等方式暗示自己的“特供”“专供”身份,其迷惑性更强。

不再出现“特供”“专供”标识,但故意打上“RMDHT”(人民大会堂)、“ZXYJ”(政协用酒)、“QGRD”(全国人大)、“GYZY”(国宴专用),玩谐音梗,换个马甲,就不是玩“特供”“专供”的噱头了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本次整治的重点放在网购、直播带货上,强调严禁制售“特供”“专供”物品、平台虚假宣传必须担责,可谓抓住了要害。

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开展清理整治“特供”“专供”行动,一些案例清楚表明所谓“特供”“专供”很可能就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而且在近年来公开的政府采购目录中,也看不到“特供”“专供”的商品,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对“特供”“专供”深信不疑?这些将“特供”“专供”商品视为珍宝的人,迷信的并非“特供”“专供”的标识,而是特权。专家指出,“特供背后是权力崇拜”,此语值得迷信“特供”“专供”商品的人们深思。

建立常态化的长效监管机制,努力清除特权思想滋生的土壤,这才是治理“特供”“专供”现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