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专访广东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组长陈新
广东电子终端产品制造已很先进,但“芯”征程仍需努力


广东在电子信息终端产品制造的相关技术已处于世界前列。

广东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组长陈新。

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访谈之电子信息产业
今年,广东谋划选定10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位列其中。广东电子信息制造技术水平如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到了哪一阶段?对此,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了广东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组长陈新。
陈新介绍,广东当前在电子信息终端产品制造的相关技术发展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但在最顶端的芯片环节仍有发展空间。相信以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市场优势能够突破难关。
对于人才培养,陈新认为,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同时要重视年轻人的价值观教育,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
谈电子信息制造业
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 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南都:您是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的专家,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陈新:中国是电子制造大国,广东更是世界的电子制造之都。这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该产业在广东聚集发展,也得益于快速更新换代的市场驱动。
我们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转移,第二阶段是替代。改革开放之初,国际电子制造产业大规模地从欧美向中国转移,那时候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是“三来一补”,做来料加工。
替代应该是从2000年前后开始,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大家意识到只做来料加工是没有前途的,开始重视自主研发制造技术来跟进产业发展。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正式从“三来一补”的加工模式转向自主创新。
南都: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陈新:应该说,经过20年左右的自主创新努力,我省电子终端产品制造技术处于世界前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个产业的产品更新节奏快,装备也在不断更新。这促使实验研发节奏加快,我们按照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电子装备制造领域做了很多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发工作。今天,广东在电子制造领域的自主制造能力、装备供给能力,也随着产业的提升越来越强了。
我们讲3C产业,就是计算机类、通信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它的市场规模非常庞大,早在2007年,中国电子制造的产业规模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了。
在电子终端产品制造技术领域,经过近20年的自主创新努力,3C产品制造不仅供应链比较完整,其配套加工链条、装备零部件链条、技术服务链条在广东都比较完整。所以在这一领域,广东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因为它有强大的创新根基在这里。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此次广东重点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的重要领域。
中国芯片设计及封装测试技术跻身世界一流
南都:是否意味着广东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可以不依赖国外了?
陈新:电子信息产业链非常长,整个终端产品制造的链条在广东是比较完整的,而且广东的创新能力、供给能力很强,也是打不垮搬不走的。但在产业链最顶端——芯片,芯片制造链有短板,被卡了脖子。
大家听得比较多的光刻机,就是制造芯片的核心机器,它的技术门槛很高,但它的市场容量也很小,全球就欧洲的阿斯麦公司这种机器做得最好,每年的产量也屈指可数,高端光刻机动辄上亿美金。而光刻机的研发制造投入非常大,利润也很高,但如果大家都投入巨资来做这种,从市场的角度是不划算的。
南都:自主研发制造芯片,您觉得我们的把握大吗?
陈新:从市场发展前景来讲,我对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充满信心的。芯片生产本身有三个环节,包括设计环节、制造环节以及封装测试环节。
中国芯片设计与封装测试技术是不错的,如华为海思的芯片设计、江阴长电的芯片封装等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但在芯片制造这一环节有明显短板,如果我们能够顶住压力,把芯片制造这关扛过去的话,电子信息整个产业链就完整了。
芯片制造问题,凭中国现在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我们庞大的市场,给装备及技术予足够的迭代机会,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应该是有望实现突破的。如果这个突破实现了,中国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就真正完整了,别人就搬也搬不走、抢也抢不走了。
谈装备制造业
中国制造要攻关高端装备制造技术
南都:广东是制造业大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到哪一个阶段了?
陈新:中国的整个装备制造,不像西方有一次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三次工业革命、四次工业革命,他们的发展逻辑比较完整。
中国的装备制造,特别是广东,除了电子装备,也包括机械加工、工程机械、动力装备、能源装备等,各类各样的装备都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业2.0、3.0、4.0是并步跑、参差不齐的。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前,装备制造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广东基础更薄弱,改革开放以后才兴起。所以我们有很多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大部分应该在工业2.0、3.0阶段,也就是在补2.0的课,在完善3.0,然后再向4.0过渡,这大概是我们制造业的基本现状。
不过,我们有很多装备制造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高铁、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等。其重要原因一是重视创新,二是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
南都:当前制造业在哪些领域还比较弱势?
陈新:一些高端的、特别精密的装备制造技术,是我们的弱项。像光刻机这种高端精密的装备领域,我们的沉淀不足,还处于起步阶段。
高端基础零部件也是弱项,由于我们工业化的时间比较短也存在沉淀不足的问题。比如现在市场很火热的机器人,我们搞机器人的集成,建一条生产线,把零部件组装起来,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在这点上已经很牛了。但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比如减速器,目前,其高端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占有。
这是材料的问题,也是制造问题,现在国家要把它当做第二个“芯片”来攻克。
南都:您多次提到沉淀不足,具体在什么地方?
陈新:我们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5G通讯,华为的5G技术领先世界的,又如移动支付,像微信、支付宝等,比西方更为发达。但在一些传统的制造技术领域,我们沉淀不足,投入也不足。这跟我们工业化的时间较短有关系,也与市场全球化分工有关。
另外,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有很多优点,勤劳勇敢、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并且重视人才、重视市场,这都是很好的,但有一个不足,就是喜欢“短平快”,什么东西都希望投入之后马上有回报。很多基础技术是需要不断地沉淀,才能出精品。“工匠精神”,在某种意义上需要大力倡导,要借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机会,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更大力气。
南都:我们现在发展工业、制造业,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陈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是巨大的,没有一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完整的工业体系,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完整的制造链条或者制造能力。据了解,去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是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的总和。
当前,国家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利用国内容量庞大的市场优势,让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和生产的产品不断地实战,不断地改进,不断地迭代,最终锤炼出最顶尖的技术和产品。
中国庞大的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我们要有底气、要有自信,这么庞大的市场本身就是一种自信。坚持国内国外两个大循环,坚持自主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我们的制造业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谈产业集群
“一核一带一区”错位发展 要努力延长产业链
南都:在广东“一核一带一区”战略格局下,重点培育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应该如何因地制宜、错位发展?
陈新:目前,从广东各区域产业布局来看,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各区域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差距又特别大。
珠三角必须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与引领,使我们的产业能够与国际上任何一个工业强国比拼。这是珠三角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使命,这也是国家交给广东的一个重头任务。
沿海经济带因为幅员广阔,在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已经逐步培育起重化工业还有临海产业,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制药等,已经做了比较好的战略布局,也有比较大的投入。沿海产业发展成果已经逐步显现。如果我们要再造一个广东,“一带”的作用会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重化工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如石化工业如果只做燃料,那么是没钱挣的,最终一定要把产业链延长到高端材料、精细化工产品。比如,湛江引进的巴斯夫项目,实际上就是石化的下游产业,是利用石油化工的原料来做材料,做出来的塑料在某种状态下比钢铁的硬度还高。
如果我们把1元钱的石化产品,衍生出10元钱的材料产品,这不就是再造一个广东吗?所以这个战略意义是很大的。
一定要把产业链建起来,光靠东西两翼的力量是不够的,珠三角核心区要协助把沿海重化产业链延长。一方面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好;另一方面要与核心区构建良好的协调发展机制,在战略新兴产业的新材料等领域里加大攻关力度,努力把产业链拉长,这样就能够把整个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带起来。
粤北生态区山青水秀,作为一个绿色屏障绝对是合理的。但是老百姓要吃饭,地区也要发展,需要科学谋划粤北的发展道路,围绕绿色生态来去布局产业链条。比如农业和农业深加工、食品和食品深加工,把农业产品变成高附加值产品。
粤北农业食品做深加工的意义很大,粤北山区要依托绿水青山,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产业链延伸有很大的空间,农产品深加工事实上也是制造业。
现代农业与食品也是此次广东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说明广东在这一领域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康养、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产业,对粤北生态保护区也是很有价值的。
南都:重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对广东乃至全国具有怎样的意义?
陈新:单一的产业风险是比较大的,产业与产业之间也是有逻辑联系的,产业只有集群才是真正的产业,才能真正撑起经济。广东是经济大省,选择20个产业来重点培育是符合广东实际情况的。
我们希望这些产业都能达到世界第一梯队,这难度也很大,有强有弱,有高有低,也是正常的。但是一定要有一批产业集群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才能真正支撑起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全国来看,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如果广东此次重点培育的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够在不同的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实现错位发展,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是为广东老百姓谋福利。
谈人才培养
既能当螺丝钉又要成操盘手
南都:重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应该是广东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当前的人才培养能否跟上产业的发展?
陈新: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怎么重视人才都不过分。人才当然也有分类,有战略科学家、领军型人才,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工程师,才能够把整个国家的创新顶起来。
人才是第一位的,广东的发展还需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同时,学校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重视理论与应用结合培养人才。在十八、十九世纪,从电磁感应理论的出现到做出电动机,可能要五六十年时间,理论才能应用到工业生产中。但今天不是这样了,今天理论成果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跟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或者说越来越融合。
南都: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怎么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陈新:首先是要把科学和技术融为一体。当今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不断增加,大学不仅要做科学理论,也一定要做技术应用。做科学就是寻找新原理,发现一些隐藏在世界物质里面的客观规律,技术就是把这些原理转化成一个新产品的路径。所以说,今天的大学培养人才,一定是科学和技术融为一体,而且更多的可能是培养技术人才,因为发现新原理往往只是少数人,但是了解新理论后制造新产品是更多人的事。
现在教育部提出来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就是这个道理,就是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深度融合,还有多种专业的深度融合。没有这种深度融合,等把理论学好,再到社会中学技术,周期太长。
同时,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现在的工业产品,一定是多学科的融合。比如,手机就包含了电子技术、制造技术、材料技术、通讯技术等。复合型人才是支撑产业持续增长的核心要素,提高人才的竞争力,一定要培养人才的跨学科能力和视野,也一定要把传统的灌输式和单一化知识的培养模式彻底颠覆,让人才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需求、了解其他专业知识,学会分析需求,把新原理、新技术整合成新产品。既能当螺丝钉,又能当操盘手。
我们还要重视年轻人的价值观教育。人才首先要有家国情怀,才会发奋把专业学好,把知识基础打牢,然后去进行产品和产业的创新。我们要引导年轻人摒弃过去那种赚快钱的思想,不要梦想一夜暴富,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实,崇尚创新,崇尚实干。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实习生 廖汇枫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