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解决家长退群,需要多点开诚布公的沟通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蒋光祥 11-07 01:30

  来论

一位家长抱怨,自己下班回家要忙着批改作业、辅导功课,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不堪重负决定退群,该视频引发不少家长的共鸣。不少家长最怕班主任在班级微信群里单独@自己,说明又有什么没有做到位,诚惶诚恐,颜面尽失。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40%以上的家长觉得无力辅导孩子作业。而教师又将本来该由学校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家长,才会引发部分家长的不满。

问题是家长可以退群,但孩子能退学吗?显然不可能。家校合作难道是有了微信之后才有的?显然又不对。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家长都需要和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有没有微信群,都不能妨碍这种交流的发生,否则就是哪里出了问题。而家长退群,正是家校合作某一环节出了问题的外在表现,值得家长自己和所在班级老师的共同反思,也值得整个社会反思。

扪心自问,在孩子的学业发展方面,即便没有教师的叮嘱,作为父母也不大可能不关心。尤其是现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一二线城市的父母很多自身就是当初的小学霸,老师没有提要求,自己偶尔可能也会“技痒”。但是作为非全职奶爸、奶妈,一天辛苦工作下来,到家还得对着一堆家庭辅导任务,并且全年无休,脾气再好,不发飙也会嘀咕,老师在干吗呢?

老师布置这一堆任务,不也是与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相违背?这里就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现阶段的义务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中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根据上级指示在学校内给孩子们的压力要适度,这样只能让孩子把压力带回家,传导给家长也就成为必然。

家校合作实质上是通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进行的,但这一互动过程质量有高有低,新闻里的这个案例显然是一方只是机械地对另外一方的行为做出反应,交互作用中对彼此的行为没有解释,更没有领悟。按照相关互动研究理论,合作的个体间除了要思考自己的愿望、目的和计划,还要对于即将进行的行为进行共同的判断、选择和决策。合作的意愿、明确目标、相互理解、互相配合、互相信任是有效合作的前提。该案例当中,这些显然都不存在。

教师要反思,在群里和家长沟通交流的语气是否生硬、简单,部分老师在群里布置任务,有的不说理由,有的任务明显超出孩子年龄水平和能力范围,有的不考虑材料是否符合季节性、适宜性,不考虑家长的具体情况,一刀切或命令式,让家长很反感,对于家长的疑问装作没看到,造成家长不解。而家长也要反思自己的素质与耐心,一遇到一点点误会或不满,就在群里责难老师。还有的不考虑老师的工作性质,在群里频频发问,一旦没有及时得到回复,就在群里向老师发牢骚,也是离谱。家长要洞悉教师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支持、渴望得到理解的普遍心理,提高和教师进行高效沟通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家长的层次不一样,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误解也是正常。家校之间需要换位思考,如果平时多互动,尤其是面对面开诚布公地沟通,想必退群这样的事就可以避免。 □蒋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