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全民健康信息联通工程,改进不明原因疾病监测机制

传染病报告信息未来将实时抓取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吴斌 11-10 01:10

南都讯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改革现有的传染病监测体系,改进不明原因疾病监测机制,并将实施全民健康信息联通工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机制,实现传染病报告信息和患者就医症状信息实时抓取。

南都记者获悉,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近日在其署名文章《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中披露了该信息。

该文章发表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中。

在文章中,马晓伟表示,“十四五”时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点工作首先是健全应急响应机制。

据介绍,国家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和应对预案,明确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以及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

患者就医症状信息纳入传染病监测

据悉,国家将实施全民健康信息联通工程,完善信息报告机制,实现传染病报告信息和患者就医症状信息实时抓取。

这些举措意味着,中国将改革现有的传染病监测体系,将患者就医症状信息纳入传染病监测体系中。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2020年全国两会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目前传统的传染病直报系统更多以病种(比如霍乱、埃博拉、鼠疫等)为上报单位。但在病原体尚不明确时,通常是一个地区出现某种症状的病人突然增多(例如呼吸道疾病常见的咳嗽、发烧等,或者是消化道的一些症状),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因此,“国家有必要建立基于‘症状’的观察、报告系统,基于这些信号可迅速展开病原体调查,做到早期发现。”方来英对南都记者说。

在党建读物出版社和学习出版社最近新出版的另一本中央政策解释读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中,官方也披露,未来要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

未来监测体系突出“实时抓取”

传统的疫情直报系统,需要医生手工填报,而根据马晓伟的介绍,未来的监测体系将突出“实时抓取”。

据南都记者了解,国家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建于2003年SARS非典疫情后。基于当时全国信息化的基础,为尽快建成使用,该系统建设时采用了国家级部署中心服务器的解决方案,即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登录系统直接上报传染病疫情数据至国家数据中心。

“该系统当年建设当年启用,对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及时报告、统计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我国传染病防治的跨越式发展,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学习效仿的榜样。”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这样评价。

不过,近10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国各级医院普遍建设了(HIS)医院信息系统,各省基本建成了省级卫生健康信息平台,而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未能同步进行架构的调整和完善,其不足和局限性日益突显。如:系统内部业务协同困难,与省级/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脱节,无法进行本地开发应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对传染病疫情的实时分析研判与早期预警。

此外,这种中心服务器式直报系统与医疗机构通过单位信息平台部署的电子病历系统不能对接,数据无法自动实时抓取,医生只能手工填报,医院安排专人收集各部门传染病报告单后手工输入。这不仅增加一线医护人员和医院的工作量,传染病信息是否报告、报告是否及时、报告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都很难评估或控制。

这种情况未来有望改变。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吴凡曾提交建议,改变国家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的部署方式,建设国家级传染病报告、监测预警、疾病管理等综合信息平台,改造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现有各相关业务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马晓伟还在文章中表示,未来还将依托国家公共卫生、动物疫病、口岸检疫、食品安全等系统,构建全域监控和全流程追踪的监测体系,加强境内外疫情监测和输入风险防范,将防疫触角延伸到各行业各领域。

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机制

方来英认为,未来的报告系统应该是开放系统,不仅仅包括信息报告,还要整合进分析、评价、鉴别等功能,并考虑将现代技术集成进信息系统。

从目前公开信息看,这些建议得到官方的采纳。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中,官方也提出,要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

马晓伟的文章中提出,“要注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并建立严格、专业、高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公开透明向国内、国际社会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