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推“凡警小事”记录民警鲜活故事
传递社会正能量,被中央省市级媒体多次报道

明明没有买菜,一打开家门,却发现有一袋蔬菜,里面还附有一张纸条:如果你们需要帮助,我的手机24小时为你开机。这是抗疫期间佛山高明公安社区民警何婉文给居家隔离人员的暖心纸条。何婉文的举动收获群众点赞,也被写进“凡警小事”中,成为了疫情期间在高明群众之间口口相传的警民故事。
2017年8月15日,佛山高明分局依托“高明公安”公众号,推出“凡警小事”专栏,记录基层民警鲜活的一线故事。三年来,它所记录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报道18次,省市级媒体报道500余次,取得了出色的舆论效果。
挖掘警民小事,建立大爱高明形象
在常见的传播中,民众对于警察的印象往往聚焦在打击犯罪上。但是事实上,民警的角色是多元的,有打击犯罪的角色,也有社会公仆的角色。
民警在平凡岗位、日常行为中的奉献和付出,并没有进入传播的视野。“凡警小事”专栏解决了这个问题,挖掘了民警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的故事。
至今,“凡警小事”专栏共制作推送94期,182名民警、辅警成为“凡警小事”的主人公,涌现出血衣辅警、明湖救人、奔跑哥、托举哥等一批先进典型,讲述了“18年寻亲”“湖心救人”“救助走失小孩”“抢救跳桥轻生女孩”“连闯7个红灯送重伤男童就医”等暖心故事,在凡警小事不断的滚动报道中,“大爱高明”的形象正在逐渐丰满。
“民警内心有温度,行为自然温暖,每一个暖心故事、每一篇报道都是一颗种子,它会在老百姓心中扎根、成长。”高明分局局长石耀昌在“凡警小事”推进会上表示。
搭建舆情网络,重大舆情平稳落地
线下,高明公安通过警民见面会,与群众、企业和机关单位组建微信群,密切联系群众,搭建舆情收集网络;线上,则是通过“凡警小事”树立典型,播撒正能量,扎根全区各角落。
“我们就相信警长的!”何婉文说,群众的这句话给了她力量。近十年坚守在民警岗位上,她感受到,自从她的点滴工作被“凡警小事”报道后,认识她的群众多了,认可她的更多了。
“凡警小事”这些正面形象的塑造,建立起群众们对警方和政府的信任,在高明区遭遇重大舆情事件时,群众充当起了短期的辟谣助手和稳定器。
当微信群中传播“两名身穿交警类制服的人员互殴”视频时,有群众会及时在微信群中发声:“不要传谣,等待官方信息”,事实证明,视频中是道路公司聘请的临时交通疏导员。
同样,在“一名沿街售卖豆腐花十余年,且经常向清洁工免费赠送豆腐花的老汉,却向一名城管协管员的脖子连砍三刀,致其颈部半边脱落,当场死亡”的恶性事件中,现场群众虽然拍摄了大量的视频照片,但并没有向外火速传播,而是向110报警台提供线索。
“群众认为这不可能会在高明警察身上发生。”高明公安指挥中心副科长侯权说,群众提供的线索为舆情处置提供了靶向目标,没有人对警方的公信力和侦办情况提出质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如何能转化为鲜活的案例和样板,如何建立起主流舆论阵地,凡警小事提供了一个渠道和模式。
专家点评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委员、副教授颜海娜: 根治舆情“免疫低下”的良药
“凡警小事”这个创新案例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找到了根治舆情“免疫低下”的一剂良药。在实际工作中,舆情“免疫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不足,这种信任度不足跟传统的“掐尖”式、“一阵风”式、零散且缺乏集约平台的宣传模式有一定的关系。针对传统宣传模式的不足,高明在官方微信上创立全国首个“凡警小事”专栏,把目标对准最平凡的小人物。“凡警小事”塑造了一大批“受群众信赖”、“被群众依靠”的群像,三年来共有200多名民警190个爱民故事上榜,这些“凡警”根植群众,触手可及。“与其求助网络和媒体,不如求助身边的警察”逐渐成为群众共识。应该说,“凡警小事”打造了一个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平台。
二是创设了舆情引导的良好工作机制。一方面,通过创立全国首个《凡警小事》专栏、实施“拾金计划”、建立好故事加工的“中央厨房”、建立媒体播发联动平台来形成创作传播体系闭环。另一方面,通过树立“全警都是引导员”的理念、线下积累大量“群众警官”、线上建立广泛的“警民联系群组”来打造舆情处置“枫桥”模式。通过这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凡警小事”让群众选择与“官方”站到了同一阵线,在舆情处置中发挥着正本清源、抵消伪舆情的“定海神针”作用,让“疑似交警当街互殴”、“城管协管员被斩首”、“金铺被抢”谣言等重大舆情均顺利得到处置。应该说,“凡警小事”较为有效地提升了政府舆情引导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王越莹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