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两天乌镇时间大咖说了啥?谈科技抗疫、数字经济和平台监管

数字技术要多关注弱势群体 让他们能够享受到红利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玲 11-26 00:30

论坛现场。

白墙黛瓦,细雨绵绵。静谧的江南水乡乌镇因一场论坛迎来热闹的景象。11月23日-24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在此举行。

为期两天的会期,共有七场论坛。南都记者观察到,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科技抗疫是今年论坛的高频词。来自医学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李兰娟先后提到科技抗疫的力量;阿里巴巴CEO张勇、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等企业界代表,畅谈数字经济的无限潜能;来自高校的学者还关注到数字技术带来的隐忧,呼吁对数据和算法进行有效监管。

数字经济成为

对冲疫情影响的关键力量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些嘉宾难以现身乌镇,但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借助网络,远在海外的嘉宾可以在线参会。

“只凭一部手机,人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全球信息,这些数字化工具已经改变了数十亿人的生活,并将持续影响下去。”11月24日,“一带一路”互联网国际合作论坛上,巴基斯坦前总理、博鳌亚洲论坛理事肖卡特·阿齐兹在视频演讲中如是说。在他看来,面对疫情冲击,利用数字化来实现经济复苏才是长久之计。

同样在这场论坛,“数字欧洲”总干事塞西拉·波菲尔德分享了欧洲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抗疫、促进经济复苏,比如在数字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夏学平观察到,受疫情影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推进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方向。

刚在乌镇发布的《2020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48万个,5G上网终端连接数已超过1亿;据统计从2020年开始,全球的5G网络将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技术。“路宽了才能容纳更多的车。”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5G将成为新技术架构的牵引,还将推动云计算、云服务、边缘计算等大力发展。

疫情期间,因为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健康码这样的载体可精准到人,远程办公、网上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不仅如此,数字化在复工复产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阿里巴巴CEO张勇在论坛上表示,通过阿里平台可以看到,在3月份地方政府开始发放消费券以后,各方协同合作,形成互联网平台、银行、媒体、商家和消费者的共振,最后实现“每一块钱的消费券可以带动超过10块钱”的消费目标。

“有观点说,互联网上半场即数字消费已经见顶,这是没有看到新的消费前景。5G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持续创造出多个百亿级、千亿级的新型消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说。

呼吁人文关怀

关注数字弱势群体

疫情下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科技抗疫大概是最切合论坛的主题了。今年的论坛邀请了两位医学界的重磅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李兰娟。

钟南山在视频演讲中称,信息通信技术对疫情态势研判、信息共享、流行病学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健全预警响应机制,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

李兰娟则提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发现、控制传染源,智能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此外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人们借助远程视频可分享各自的抗疫经验。

11月23日上午的主论坛,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也提到AI医疗的故事。在他看来,随着更多机器学习、大数据工具的数字抗疫者加入,病毒无路可走的一天会更早到来,人们将迎来全球经济恢复、迷霾散去的时刻。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健康码收集了大量敏感数据,怎么保证个人信息不会被泄露?人脸识别进课堂算不算侵犯老师和同学的隐私?”在一场人工智能主题的圆桌讨论上,主持人抛出种种问题。

除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外,数字鸿沟也是摆在当前的问题。11月20日,湖北一名行动不便的94岁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人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关注。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老年人“跟不上趟”怎么办?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苏竣认为,智能社会应当充满人文温度,这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一个目标。江小涓也表示,数字技术要更多关注数字弱势群体,让他们能够享受数字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将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

在保护数据的同时

也要创造价值

在苏竣看来,伴随技术发展而来的有关法律、隐私、伦理、道德、安全等问题,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导致的。

他将这种风险与挑战归纳为四类:包括技术系统越来越复杂导致的技术风险;智能技术扩大系统形成垄断带来的市场风险;精准算法推送等其他智能技术引发的社会风险;以及人们不适应新兴技术冲击和挑战产生的认知风险。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江小涓指出,要对数字技术进行有效监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机器学习能力快速增强,数据、代码和算法愈来愈多地影响着人们在信息方面的可知与不可知,在资源分配中的可得与不可得,在社会活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因此,她建议引导形成数字技术的价值遵循和基本原则,画出底线和边界并严格监管。

阿里巴巴CEO张勇注意到,为保障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更有序健康地发展,国家相关部门正就平台经济领域的政策和法规征求意见。他称“这非常及时和必要”,并表示公司将积极学习和响应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建设更健康的平台经济。

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陆续发布《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并在“双十一”前夕就《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一系列政策文件释出强烈信号——平台将受到越来越多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告诉南都记者,反垄断不是机械地扼杀大企业,而是要从长远上保证充分竞争,此时出台监管征求意见稿契合发展实际。“我们强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应结合。”

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风险,同样引起欧洲监管者的重视。近年来,欧盟对美国科技巨头连连发起调查,光是对谷歌就开出三笔天价反垄断罚单,共计超过90亿美元。

此外,塞西拉·波菲尔德在论坛上介绍,欧洲一直在为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制定道德标准和评估列表,未来将很快推出数据法案、数据共享法案、数据可用性等规则。“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找到一个平衡,技术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挑战和变化,我们在保护数据的同时也要创造价值。”她说。

江小涓在论坛上建议:“作为技术应用大国,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网络与数字治理规则的制定,这既是发展需求,也是国际责任。同时要平衡好发展、安全和与世界共赢的关系。”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发自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