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解决预付式消费维权难,重在增加商家违约成本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12-02 01:50

近期,多名家长向南都“记者帮”反映,一家名为“爱贝国际少儿英语番禺万达中心”(以下简称“番禺爱贝”)的培训机构,突然于今年10月7日公告称因经营困难,将更换办公地址、关闭现有门店,家长可选择等待新店,或将剩余课时转至第三方教育机构。但一个多月以来均未有落实,家长们要求退费却已联系不上机构负责人。

据家长自行统计,共有150个学员预缴课程费用,涉及金额或已超200万元。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培训机构跑路现象,“番禺爱贝”负责人并未消失,乱象或源于负责人频繁变更,2019年9月原负责人彭某将该机构转让给林某,今年10月17日,法定代表人又变更为朱女士。如今番禺爱贝门店已人去楼空,面对家长声讨,林某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安排学员去其他机构上课,至于退款则基本不可能。按照其说法,“愿意上课的去上课,要追求权益的就去法院起诉。”

虽然负责人仍在,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今的遭遇与商家跑路几乎无异。南都报道提到,有家长注意到林某接手番禺爱贝后有计划扩张,包括调整课程价格,鼓励家长续费购买大课,也疑似是在为“跑路”敛财。消费者眼看着自己的预付款打了水漂,迄今为止也没有监管机构介入,如同很多类似个案,消费者只能靠自己去维权。而这里面的困境也显而易见,若借助法律手段抱团维权,且不说要花费相应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即便胜诉了也不一定能拿到钱,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恐怕很难获得满意的结果。

这样一个案例在预付式消费领域中很有代表性,近年来各类培训机构跑路现象司空见惯,今年因为受到疫情影响,各类培训机构遇到非常大的经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预付式消费领域的风险。但疫情只是一个放大乱象的因素,绝非问题根源。必须说明的是,预付式消费在现代社会很常见,且其优势非常明显。对于消费者而言,交付一定额度消费金额通常可以获得商家推出的额外优惠。而对于商家而言,既能一次性预收不菲的消费金额,也有增强客户黏性的好处。

预付式消费在服务行业相当盛行,这种模式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消费者一次性支付消费款,而商家遵守承诺持续服务。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总有商家在收了预付款后跑路,究其原因就在于,一方面,我国对于预付式消费缺乏严格的规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较为笼统,事后救济作用有限,更不具有事前预防的功能。另一方面,监管相对滞后,现实中鲜有协助消费者维权的个案,监管部门的工作多局限于提示消费风险,或出台一些技术性措施来降低消费风险。比如北京规定培训、健身机构一次性收费不超过3个月,上海拟出台健身卡“七天冷静期退费”条款。另外,有的支付平台出台“月月付”一类的产品,以此防范商家跑路。

上述针对预付式消费林林总总的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维权难题。现实中消费者遭遇商家跑路后往往只能自认倒霉,退一步说,若出了状况就去打官司,维权成本也太过高昂。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来规范该领域商业行为,同时,针对商家跑路这类现象,通过征信等措施来惩罚违规行为或可起到一定的事前预防作用。但无论是司法制裁还是这种针对性的惩罚制度,都只是兜底性措施,日常消费维权更多还必须仰仗监管机构。如今商家跑路可谓肆无忌惮,而从“番禺爱贝”这样的案例不难看出,商家面对消费者维权竟然底气十足,显然是违约成本太低助长了其侥幸心理,这绝不是正常的行业生态,必须尽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