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音视频直播绿色内容生态共建峰会”在京举行,热议多元共治、青少年保护
论道网络内容生态治理 直击“软色情”、直播痛点


在圆桌论坛环节,政府、专家、平台、媒体等各界代表共议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讨多元共治,呵护青苗,群策群力,共谋发展。

会上,南都发布了《网络音频社交“软色情”侵害风险研究报告》及《音视频直播平台内容痛点及治理创新报告》两份报告。

扫码阅读更多报道
网络音视频及直播行业发展迅猛,为我们的生活不断注入新力量、带来新创想,但伤害网络内容生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象仍时有曝光。如何标本兼治、管建并举,为音视频直播行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12月2日上午,以“清朗网络空间 践行时代担当”为主题的“2020音视频直播绿色内容生态共建峰会”在北京举行,该活动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都市报社承办。会上,南都发布了《网络音频社交“软色情”侵害风险研究报告》及《音视频直播平台内容痛点及治理创新报告》两份报告,剖析违规不良信息侵害路径、行业共性痛点及治理经验等,助力内容生态建设。
在圆桌论坛环节,政府、专家、平台、媒体等各界代表共议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讨多元共治,呵护青苗,群策群力,共谋发展。
协同共治助力行业有序发展
多元参与、协同共治,是网络内容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南方日报社社长崔朝阳在活动上致辞表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作为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坚守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智库建设,不断发挥协同共治的功能作用。音视频及直播行业,在内容生态治理方面临着不少新问题,崔朝阳表示,“治理”重在协同与合作,强调沟通与互动,希望以包括媒体在内的各方智慧,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建言,为行业企业有序发展助力。
报告剖析“软色情”侵害风险
数据显示,2020年音频市场用户规模将达到5.42亿,而且多为“90后”群体。在语音社交玩法深度发酵的同时,“软色情”等违规不良内容也在趁机侵蚀着优质内容的骨血,甚至将线上危害转移至线下。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联合编制《网络音频社交“软色情”侵害风险研究报告》,在12月2日的峰会上发布。该报告立足于研究数据和现实案例,对当下网络音频社交行为中出现的内容违规风险、舆论倾向风险,未成年人保护风险逐一剖析。报告发现,“软色情”传播风险有五个特征,分别是播客发布“软色情”内容、语音聊天室色情表演、私密陪聊售色情服务、圈层化传播色情资源、违规主播跨平台流窜。
当天,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还发布了《音视频直播平台内容痛点及治理创新报告》。这份报告基于南都持续一年的监测研究,重在提炼剖析行业在主播管理、内容审核、直播打赏、未成年人、内容建设五个方面存在的共性痛点,以及行业治理经验。
两场圆桌热议内容生态治理
活动围绕“多元共治,构筑向上向善内容生态”“主动作为,扎牢青少年保护安全网”两个主题开展圆桌研讨。
多位专家及平台负责人在谈及音视频平台如何治理“软色情”时,建议应不断丰富违规场景库、案例库;加强平台文字、图片等内容监控技术,加大语音审核巡查的研发;提升正面、高质量内容输出,重视对软色情灰黑产打击等。针对青少年网络保护,专家及平台们分别从法治、管理、技术、内容等层面抛出新颖观点,如针对亚文化社群开展治理、在法律框架下统一标准建设、提高家长监管意识等。
专家点评南都产品,既助益产业又启发公众意识
活动上,南方都市报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戎明昌致辞感谢时表示,近年来,在南方报业集团的战略指导下,南都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是优质内容的生产,第二是创意传播,第三是智媒服务,“今天的峰会就是对智媒服务的一种延伸”。
据悉,南方都市报2019年底成立“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究中心”,践行协同共治的媒体功能,通过数据测评、深度调查、行业分析等方式,持续观测音视频直播平台的内容建设现状及趋势,同时连接来自各方的“智慧大脑”,尝试为行业发展,以及网络内容生态规则的完善,发挥媒体之责,贡献媒体之力。
在与会专家看来,信息内容治理涉及多方参与,媒体把舆论监督和调查研究进行深度结合,既能发挥传统媒体调查监督所长,也能通过提供更好的信息内容产品,为治理建言献策。
对于南都承办的此次峰会,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表示,一方面助益产业生态的系统梳理,另一方面能够启发公众意识,引起业内对于治理工作的广泛思考,“活动上发布的报告不仅有扎实的素材、详实的数据,而且也体现了南都对于内容治理的正向价值立场。”
圆桌论坛
A
“软色情”易吸引流量?专家:建议发挥平台作用
12月2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都市报社承办的“2020音视频直播行业绿色内容生态共建峰会”在京举行。
在以“多元共治,夯实音视频直播行业向上向善的内容生态”为话题的圆桌讨论中,专家分别从内容治理、审核、技术、多元共治、法律保障等方面分享观点。有专家表示,“软色情”的治理,平台应该发挥关键作用。
“软色情”屡禁不止?
低俗内容更易吸引流量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音频市场用户规模将达到5.42亿。会上,南都发布《网络音频社交“软色情”侵害风险研究报告》。其中有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曾遇“软色情”音频,超七成受访者表示“软色情”多出现于有声读物、广播剧等“剧情演绎”内容。
平台“软色情”为何屡禁不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洪生认为主要症结与利益相关。流量变现是音视频平台和内容生产者的主要盈利模式,部分平台通过低俗、刺激性的内容吸引用户。另外,一些互联网平台上的个体创作者通过低俗表演获取利益。
快手社区安全事务总监陆兴华提到当前平台面临的两种挑战。一是边缘性内容要紧密结合场景判断。二是平台与黑灰产的对抗,类似于“猫和老鼠”的关系。对此,他建议,一是结合更多的维度去研判,二是平台做一些推演,长期对抗灰黑产。
数美科技创始人、CEO唐会军指出,审核的技术短板是平台进行内容治理的一大掣肘。一方面,平台方主要靠人审核,投入成本会非常高昂。另一方面,一些灰色内容并非个人在运作,而是黑灰产业有组织化的运作。
除了黑灰产的介入,比心陪练副总裁吴狄还提到,各类小众网络亚文化的兴起衍生出自己的语言体系甚至是符号代称、音视频形式,以及一些亚文化“意见领袖”在特殊场景中发挥不良引导的作用,同样给平台监管和治理带来挑战。
如何治理“软色情”?
平台应该发挥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1日起,《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施行。其中要求,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加强本平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对于互联网平台‘软色情’的治理,平台应该发挥关键作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石月说道。
B
青少年模式身份识别难?专家:建议统一企业标准
在以“呵护青苗,网络音视频行业如何扎牢安全网”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环节中,专家及平台们分别从法治、管理、技术、内容等层面探讨如何“呵护青苗”。专家建议,在法律框架下统一标准建设。企业也提出,希望能由国家或者监管部门进行主导,做好数据的共享互通。
平台青少年模式身份识别难
峰会上,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音视频直播平台内容痛点及治理创新报告》时指出,虽然不少平台都推出了青少年模式,但调研结果显示,只有28%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通过开启青少年模式来管理孩子的浏览视频和直播的行为。
对于部分平台暴露的危害青少年成长的隐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将其归因于相关法例条文不完善、平台责任意识不强、平台部分公众基本道德素养不高等。
TT语音副总裁兼总编辑任少峰和网易CC直播首席风控官王振华认为,目前各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中,“用户身份识别”是核心焦点。
任少峰表示,在身份识别时,平台大部分是通过用户实名认证等途径被动获取未成年人信息,很难做到完全准确。王振华也坦言,在用户的身份识别方面,目前平台主要通过绑定手机号码的方式对用户进行“弱识别”。而现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无法收集用户更多信息,如进行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
针对用户身份识别问题,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旭坤持谨慎态度,她认为既要加强保护,同时也要注重对未成年人信息、隐私的关注。面对用户信息识别时应更加谨慎,不应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等技术,以防对未成年人权益产生深远的危害。
专家建议在法律框架下订立统一标准
在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建议,在现阶段进行行业治理时也应该注重青少年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的治理。一是从未成年人视角入手进行治理,二是与其他治理体系要做好协同。
针对平台在身份识别上的痛点,应该如何加强识别用户信息、完善音视频直播平台的内容池?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提出,目前现状是,“有要求没有标准”,各个平台的执行力度不一样,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考虑,平台的标准不一。企业属性、规模不同,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订立统一的标准。
圆桌观点摘录
平台“软色情”为何屡禁不止?主要症结与利益相关。流量变现是音视频平台和内容生产者的主要盈利模式,部分平台通过低俗、刺激性的内容吸引用户。另外,一些个体创作者通过低俗表演获取利益。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洪生
对于互联网平台“软色情”的治理,平台应该发挥关键作用。一是对负面内容的管控,包括内部规定的治理、账号的管理、实名制管理、内容巡查机制、投诉举报机制等。二是正面内容的输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石月
网络内容治理可以从技术、规则、行业标准三方面入手。首先,平台担负主体责任,技术是第一道防线。其次,企业应强化监管意识。最后,“要有严格的行业标准”,对不合规的企业,不允许上线或提供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支振锋
部分平台暴露的危害青少年成长隐患,原因是相关法例条文不完善、平台责任意识不强、平台部分公众基本道德素养不高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针对用户身份识别问题,既要加强保护,同时也要注重对未成年人信息、隐私的关注。不应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等技术,以防给未成年人权益产生深远危害。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旭坤
法律规范以及其他制度的衔接非常重要,实现内容治理规范与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规范的协同是当下的现实命题。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
如何加强识别用户信息、完善音视频直播平台的内容池?企业属性、规模不同,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订立统一的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
监制:戎明昌
统筹:邹莹 程姝雯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张雨亭 罗韵 李润泽子 张稆方 黄莉玲 莫倩如 陈灿荣 张稆方
实习记者王凡 孙朝 发自北京
- 下一篇:交互更便捷 功能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