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点菜师、设红黑榜 制止餐饮浪费各地这么做
本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初次审议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多地已出台地方性法规

秦皇岛市海港区一家餐厅的服务员在打包餐食。新华社发
本月下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初次审议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在21日的发布会上介绍,草案共32条,不分章节,分别对食品、食品浪费、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
“餐饮浪费表现为对食品、食物、粮食的浪费,涉及食用、销售、加工、储运、收获等多个环节。”岳仲明称,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主要针对实践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餐饮环节为切入点,聚焦食品消费、销售环节反浪费、促节约、严管控,同时注重处理好与正在起草的粮食安全保障法等有关法律的关系,对减少粮食、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浪费作出原则性规定。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全国已至少有9地出台制止餐饮浪费地方性法规,向餐饮浪费说“不”。一些地方性法规倡导餐饮服务经营者配备“点菜师”,通过积分、打折、优惠等方式引导消费者文明节约用餐。还有地方提出建立餐饮企业制止浪费行为记录制度,探索设立餐饮企业制止浪费行为红黑榜名单。
反食品浪费法与粮食安全保障法并行不悖
南都记者关注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指示2天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即明确将立法制止餐饮浪费。其后2个月内,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公布有关“制止餐饮浪费立法”的进展。
8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一级巡视员张桂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积极就加强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立法问题认真研究、深入论证,通过多种立法、决定等形式,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在粮食安全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定修改中分别作出有针对性规定。
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臧铁伟则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积极推进有关专项立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专项立法与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二者并行不悖,角度有所不同,各有侧重。
10月12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记者会上,臧铁伟介绍制止餐饮浪费专项立法进展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着手起草法律草案,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做好与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的衔接。
岳仲明对此介绍,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也列入明年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由国务院提请审议。有关方面正在抓紧起草,有关粮食生产加工、储备流通等环节的节粮减损将在该法中作出具体规定。
多地出台地方性法规制止餐饮浪费
南都记者关注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制止餐饮浪费”专项立法进程的同时,地方层面也开始探索对餐饮浪费立法。
9月24日,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的规定,这是全国首部专门聚焦治理餐饮浪费的省级地方性法规。该规定共37条,从立法目的和原则、政府及各部门职责、餐饮主体行为规范、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范。
为向餐饮浪费行为说“不”,9月29日,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合肥、宿州、黄山市报送的3件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条例,合肥、宿州、黄山三市也成为安徽省首批通过立法约束餐饮浪费行为的3个城市。
11月26日,《广州市反餐饮浪费条例》经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查通过,正式获准施行,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误导、诱导消费者过量点餐,不设置最低消费额等,该条例也是广东省内首部反餐饮浪费法规。上述条例通过的次日,《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决定》审议通过,决定提出禁止网络吃播宣扬暴饮暴食等。达州市、昆明市,海口市也先后为制止餐饮浪费进行地方立法。
配备“点菜师”、设立制止浪费“红黑榜”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上述制止餐饮浪费地方立法不乏一些创新举措。例如,《广州市反餐饮浪费条例》明确,倡导餐饮服务经营者配备“点菜师”,推行分餐制、公筷制,通过积分、打折、优惠等方式引导消费者文明节约用餐。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发展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等经营模式,减少原材料浪费。
同时,河北、安徽等地还规定“要建立节约用餐提醒提示制度,不得诱导消费者超量点餐。”一些地方还明确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宿州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条例》规定,餐饮经营者未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设置节约餐饮、光盘行动等标识标牌,或者未提示、劝导消费者以光盘为宜进行点餐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额,或者以包间费、开瓶费等方式变相设置最低消费额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黄山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条例》还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商务、市场监督管理、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餐饮企业制止浪费行为记录制度,并将记录作为评优、奖励的重要参考。探索设立餐饮企业制止浪费行为红黑榜名单。
鼓励临期食品捐赠公益机构,建立泔水量定期发布机制
临近保质期食品应如何妥善处理?《广州市反餐饮浪费条例》对此提出,可在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通过打折、特价、买赠等方式销售,或者捐赠给社会福利机构、慈善机构等公益性组织。
对此,广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主任邓成明表示,这一规定是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对于临近保质期的,不是一味地扔掉。我们鼓励他捐赠给慈善机构,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是他们的惯常做法。当然,必须是在保证食品安全和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之下。”
《河北省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的规定》还明确规定建立监督检查、奖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鼓励学生志愿者开展文明用餐、节约用餐宣传、引导、监督活动。建立泔水量等餐饮浪费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在食物收残环节对餐饮浪费行为进行监督和提醒,引导师生关注和参与学校餐饮节约活动。
针对设有食堂的单位,多地还要求建立“食堂节约用餐”制度。例如,《宿州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条例》明确,有条件的单位食堂应当推行网上预约用餐,逐步实现按用餐人数采购、做餐、配餐。食堂所在单位应当在食堂厨余垃圾收集点安装视频监测设备,并安排专人负责食堂巡视检查,发现浪费食品的,予以劝导阻止、批评教育。 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