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坚守现场、民生帮办、深耕行业、决策高参

疫情大考之下 南都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冯芸清 代国辉 魏凯 吴璇 陈燕 莫郅骅 12-28 00:40

场景对话“勇猛逆行英雄本色 百亿传播南都‘战法’”中,嘉宾畅谈。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涛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孙宽平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保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深圳市湾区数字经济与科技研究院院长曹和平

“谢谢南都把我们的故事展示出来,增加了全国人民对我们医护人员的信任和支持。”在2020南都智库产品发布周主论坛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场景对话现场,当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士唐杏杏从大屏幕中再次看到用防护服废料缝制的“战地婚纱”,忆起在武汉那段与新婚丈夫两地分居的抗疫岁月,忍不住落下眼泪。这件“战地婚纱”也被陈列在南都与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行的“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专题展。

“南都是做新闻的,可以卖大米吗?”受疫情影响,急于将滞销枝江玛瑙米销售出去的湖北省枝江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姚迎九,在听到智囊团极力推荐南都“云集市”带货时,仍不免心存疑惑。直到直播带货当天,超过116万网友在线围观,一个半小时涌入几万份订单,来自大湾区的采购商认购2.2万吨大米,姚迎九发出惊叹,“这让我们见识到了南都的活力,也见识到了南都的魅力和南都的能力。”

近几年来,南都深度融合转型发展,经受住了此次疫情大考,并在坚守优质内容创作的基础上,走出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创新运营模式,为抗击疫情、复工复产贡献了智库媒体的能量和智慧。

新闻+优质内容:

坚守战疫现场记录最美逆行

南都人常用“生猛”来调侃南都精神,然而在2020年的开春,“生猛”二字真的成了一种令人动容、无与伦比的勇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都共向武汉前方派遣15名记者,3个多月的时间内,他们共进入“红区”152次。“在现场”,成为南都在这场疫情中留下的痕迹,成为南都为各界最美逆行者最真挚的致敬,成为南都坚守新闻+优质内容生产的实践坚守。

在“南都和她的朋友们”场景对话环节,几位曾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和南都记者阔别多月再次聚首。

回忆起初到武汉,南都珠中江新闻部内容总监刘军坦言,“我和前方的同事出现过很多次意外暴露,最害怕的还是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比谁都清楚如果被感染了后果是什么,但是在微信群里聊天的时候,都故作轻松,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都不知道掉了多少眼泪。”

但他认为,抗疫就像打仗一样,前面是地雷阵,每拖延一个小时、一分钟,都会有你无法接受的人员伤亡。所以,哪怕是在认识不足、防护装备不够的情况下,也必须要尽快闯过去,这就是责任和使命。“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是我的个人特质,也不是我们前方团队的特质,它是整个南都的气质,是南都精神长期积淀和代代传承的结果。”刘军说。

中山二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广东首批逆行武汉医疗队队员陈茗,是在武汉第一个为刘军穿上防护服的人,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摘下口罩“见面”。在他的印象中,“南都记者雄赳赳、气昂昂,有一种上战场的精神气,有一种马上要冲进红区、打开舱门采访的气势。”

坚守抗疫一线的南都记者,记录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真情真爱的故事,为广东援鄂医疗队2400多位医护拍摄了专属肖像照,记录他们走出病房摘下口罩的“疫痕”瞬间。

专业的背后,是一万次的重复。“最美逆行者”系列组图的最初拍摄者钟锐钧是人物摄影师。他介绍,最初一组照片是他一手举灯,一手拿相机,守在隔离病房外拍摄完成的。“记者是门‘手艺活’,我只是把最熟悉的工作带到武汉。”钟锐钧说。

2月17日,这组照片在广州1000多块大屏点亮,开启“为最美逆行者亮灯”致敬行动,最美逆行者用微笑温暖全城,震撼了那个寒冷沉寂的冬季。随后,广东全省21个城市,都参与到此次致敬活动中,全网阅读量达到1亿+。

8月4日至9月10日,南都与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行了“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专题展,展览期间观展人数超3万人次,成为了广州市最热门的党建活动打卡地。

“刚刚他们讲的故事我在别的场合也听过,但是此情此景再次被深深触动,这就是现场的力量。”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涛表示,这次抗击疫情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与这些逆行者们的努力分不开,医护工作者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那就是现场;媒体工作者在离真相最近的地方,同样也是现场;文艺工作者用作品把战疫故事留在中国大地上,这也是现场。

新闻+政务:

搭公众参与平台 做政府决策高参

现场不仅有驰援湖北的逆行者,还有来自湖北的朋友。

湖北省枝江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姚迎九回忆,今年4月,为支援湖北复工复产,南都联合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与枝江市政府、湖北绿乡萌智库等官民力量共同发起一场“粤过千里 吃援鄂货”鄂粤同心·湖北农产品大湾区网络交易会,以南都记者刘军为领队的南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湖北报道团深入枝江的田间地头,挖掘鲜活的产区素材。

“我以为你们会在报纸上登广告,他们(指其工作团队)说是应用新媒体的新方式,把玛瑙米推广到广东‘吃货们’的面前,要吃援湖北。”姚迎九说。令他惊喜的是,当天的南都“云集市”直播带货吸引了超过百万网友围观,一个半小时收获几万份订单,来自大湾区的企业还现场认购了2.2万吨玛瑙米,“这让我们见识到了南都的活力,也见识到了南都的魅力和南都的能力。”

“粤过千里 吃援鄂货”系列直播带货活动是政府、媒体、企业和民间智库等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其成功源于南都多年的经验积累,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大桥的桥下空间改造就是一大写照。2017年,南都在天河区住建局的指导下发起“桥下空间 你我共建”天河区桥下空间综合利用公众参与活动,征集民间优秀方案,并在实际改造中落地。

“我们希望把猎德的传统文化和珠江新城的商业文化融合在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公共空间里,为此开展了很多艺术介入的公众参与活动。”时至今日,作为优秀案例获奖者,羊盟达达设计学院教学总监邝子颖依旧感慨,自己的部分设计方案被还原在桥底。“今时今日路过桥底,能看到很多公共艺术品和装饰,看到我们的理念得到传播与传承,特别感谢南都。”

南都不仅成为了公众参与治理的平台,更成为了政府决策的“媒体内参”。广州市越秀区政府是南都定制报告智库服务的体验者之一,该区政府办公室主任邹卫红直言“爱不释手”,她表示,南都充分发挥媒体第三方评估和监督作用,从南都的智库分析报告中就可以看到政府工作的优势和短板,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参谋和外脑。

肇庆市政府副秘书长、肇庆市政数局局长王诗军则对南都“定制版”的肇庆营商环境评估报告高度评价,“它不但是营商环境报告,更是一种决策支撑”。他表示,肇庆通过这份分析报告形成了全市营商环境改革和优化方案,列出具体任务清单,定期通报改革进度。“南都调查的深度和精度,以及数据分析的导向,对我们营商环境改革非常有意义。”

“南都的服务越来越丰富了。”作为南都三届智库周的参会嘉宾,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孙宽平发出感叹,“在南都的智媒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不断根据社会、政府和群众的需要,创新服务方式,追踪社会热点与痛点,为政府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社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供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报告。”

孙宽平指出,这些成绩的基础就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始终深入新闻第一线开展报道、分析、总结和提炼,这是南都的基本精神。我相信南都会进一步丰富内容,提高对政府、社会、群众的服务能力,未来会越走越好。”

新闻+服务:

南都开创媒体参与社会共治新模式

媒体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深度参与社会协同共治?今年,南都推出品牌栏目“记者帮”,以民生帮办的方式服务市民群众。“我们先后推出260多篇民生报道,对接广州各级政务机关200多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企业100多家,并与职能部门共同推进解决了一批呼声较高的民生难题。”南都“记者帮”记者魏志鑫表示。

“记者帮”还开创了与专家委员“并联”、与检察机关“并联”的创新共治模式。“我们和南都记者一起向政府建言献策,共同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这是媒体融入社会治理的一个很好模式。”广州市政协委员黄洁薇表示。

今年7月开始,黄埔检察院和“记者帮”联合发布了“盲道征集令”,实地调查问题盲道。黄埔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一级检察官李雨航表示,“记者帮”细致而专业的调查,为开展检察公益诉讼调查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同时也能通过新闻媒体监督来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近日,黄埔检察院和南都签订了《关于守护公共利益的合作框架》,创建了“黄埔检察”+“南都”+N个相关单位的检察公益诉讼法律议事堂。南都“记者帮”的升级版:南都民生实事共治平台也已正式上线。

在深圳,南都围绕内容力+产品服务力,打造了“微信政务社群”。南都一直都有“好内容”这张王牌,“深圳大件事”微信公众号也连续5年蝉联深圳机构媒体类公号的第一,组建了30多个“深圳大件事”新闻报料社群,这些报料社群延伸出来就成为南都“基层治理类”社群服务产品。

去年6月开始南都团队就和深圳福保街道合作,把“社群运营”服务带到基层治理之中。今年3月,深圳首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生在福保社区,整栋楼200多名居民被硬隔离。“当时这些居民都出不了门,我们就是通过微信社群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所以南都不仅是报纸,还发挥了融媒精神,切实帮助基层政府提高服务力。”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福保街道福保社区红树福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孟燕表示。

“南都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一家媒体。2020年是南都取得重大突破、重大发展的一年,在融媒体建设逐渐深入,纸媒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南都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很不容易。为人民服务,是媒体最根本的宗旨。创新实践群众路线,南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保卫表示。

对于南都融入社会共治的创新经验,郑保卫认为,如果仅仅将媒体人看作是信息的传播者、环境监测者还远远不够,其还是一个“建设者”,为社会提供服务、搭建平台。“南都创造了很多新模式,和检察院合作,为群众急于解决的问题打造一个协商解决的平台。”

郑保卫还表示,近年来许多媒体对于民生新闻不够重视,而南都则在民生新闻内容建设上下足功夫,走出一条非常成功的路。“‘记者帮’的年轻记者很了不起,走进大街小巷,坚守了20世纪90年代南方都市报创办以来的好传统。我一定会把南都这些经验运用到未来的课堂教育中。”

新闻+商务:

发挥洞察力和传播力优势

深耕垂直领域

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媒体参与产业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亦有了更多可能,与市场主体的合作不再局限于以往“广撒网”的资讯提供与广告经营,而是更注重对垂直领域的个性化服务。“新闻+商务”对话环节,南都和“南友们”分享了南都将数据、资讯做好做活,深耕垂直领域的成功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导致清远连山沃柑滞销,今年3月,南都和京东联手推出“广东助农专线”,为三万斤果子找到了销路。紧接着在8月,两家再度联手,开办南都-京喜直播出口转内销玩具专场,直播累计时长3.5小时,观看人次近10万。直播之前,南都与京东开展联合调研,了解产业情况,建议转攻内销市场的外贸企业在电商平台大数据的指导下对原先出口的产品改进包装,研发适合线上销售、符合国内消费者喜好的玩具。

“作为一个研究和发掘消费数据的团队,我们特别感谢南都给我们带来两个层面的增值和助力,一是真正的洞察,这来源于南都的记者们多年在行业内的积累,以及他们与垂直细分领域的专家学者、业务运营者的深度交流。二是南都记者们特别了解消费者的关注点和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把数据做活。”京东大数据研究院首席数据官刘晖表示。

“新闻+商务”的组合不仅能帮助产业找到数字经济时代的成长路径,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今年2月,南都与广东连锁经营协会联合走访多家线下商业实体门店,发布《2020广东商业社会责任与创新发展报告》。“我们跟很多媒体也有合作,但在商业垂直领域里,我们认为南都比较能够垂直深入地了解一个行业。联合发布报告也是考虑到南都的公信力和传播力。”广东连锁经营协会执行会长张小琳表示。

资讯服务始终是媒体的强项,“湾姐朋友圈”是南都近年打造的付费资讯“金字招牌”。南都首席研究员、“湾姐”黄海珊解释,9.9元的收费并不是为了设置付费墙,而是为了便于服务垂直用户,将一些专业的政策解读、产经资讯定点推送给对大湾区投资、潜在机遇、商机感兴趣的读者,甚至逐步搭建成一个商务交流平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感慨:“以前我挺悲观,觉得靠这些有作品情结的人做数字化转型有点难。但是南都做到了,你们有大数据产品,有庞大的新媒体传播量,南都完成了初步的数字化转型,有了介入新商务的能力。”

盘和林进一步寄语南都未来:“新商务和媒体有着共同的需求,这是二者合作的基础。媒体的核心能力在于它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超强的传播能力,要彻底地拥抱数字化转型的未来。”

对于南都参与新商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深圳市湾区数字经济与科技研究院院长曹和平认为,数字经济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南都应当积极搭建第六代信息交换平台,开发算法体系与搜索引擎,实现用户与服务配对、联系、绑定,提升新闻生产的效率。

  专家点评

这次抗击疫情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与这些逆行者们的努力分不开,医护工作者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那就是现场;媒体工作者在离真相最近的地方,同样也是现场。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涛

在南都的智媒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不断根据社会、政府和群众的需要,创新服务方式,追踪社会热点与痛点,为政府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社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供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报告。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孙宽平

近年来许多媒体对于民生新闻不够重视,南都则在民生新闻内容建设上下足功夫,走出一条非常成功的路。坚守了20世纪90年代南方都市报创办以来的好传统。我一定会把南都这些经验运用到未来的课堂教育中。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保卫

以前我挺悲观,觉得靠这些有作品情结的人做数字化转型有点难。但是南都做到了,你们有大数据产品,有庞大的新媒体传播量,南都完成了初步的数字化转型,有了介入新商务的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

数字经济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南都应当积极搭建第六代信息交换平台,开发算法体系与搜索引擎,实现用户与服务配对、联系、绑定,提升新闻生产的效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深圳市湾区数字经济与科技研究院院长曹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