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国家医保目录谈判119种药品降价过半

2020年医保谈判复盘:重视药物经济学评价,医保内药品纳入谈判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宋承翰 12-29 01:20

专家们在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中药专业组专家评审会上讨论发言。 新华社发

“首先恭喜你们可以谈下去了,但差距依然存在”、“7和4连在一起真的不好,对于患者来讲真的不太吉利”。连续三天的拉锯中,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又一次贡献了多条热搜。

在12月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熊先军介绍,此次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有23种(非独家)药品被直接调入目录,119种药品谈判成功(目录外谈判成功96种,目录内谈判成功23种),谈判成功的药品平均降价50.64%。

据了解,调整后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内药品总数为2800种,其中,西药1426种,中成药1374种。目录内中药饮片未作调整,仍为892种。

国家医保局成立后,每次医药目录谈判都引发关注。2020版目录将于明年3月1日落地,除多种新进目录药品降价外,也是首次尝试对目录内药品进行降价谈判。

更好发挥药物经济学评价

医保目录谈判一项关键基础是测算出药品的合理价格。今年医保谈判设有药物经济学测算组和基金测算组,两组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测算结果。

在北大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药物经济学测算组组长刘国恩看来,今次医保谈判更好发挥了药物经济学的客观评价作用。“根据成本效益的实证基础,给出推荐药物的价值,”他表示,测算中会再结合临床和药学经验给出最终的判断和建议。

刘国恩介绍,此次评价从综合价值原则出发,衡量评价药物和竞争药物的疗效差异、副作用差异、综合费用差异等,并考查其基本性(临床必需性)、创新性、公平性、预算性、竞争性等。

例如,此次调整纳入了16种在今年8月17日——即目录调整方案发布前上市的新药,“这次明确提出给创新药物更多加分,就是为了促进创新”。一些研发成本高、上市回报低于其他同类药物的罕见病用药和癌症药物,也给予相应的考量。评估部分药物时,也考虑到地方预算的承受能力。

不过,刘国恩也建议,企业的申报材料可以更加完善,以便于开展客观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企业提交的意向零售价格和测算组评估价格相似

在北京市医保中心主任、基金测算组组长郑杰看来,要在有限的医保资金下,解决公众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这是对医保极大的考验”。他表示,与药物经济学组不同,基金测算组更讲究综合性评价,衡量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

“我们知道你的药很好,但如果价格过于昂贵,基金有限的情况下,还是要回到现实,用有限的资源发挥作用。”他说。

据介绍,基金测算组一方面要充分捕捉国内及全球市场信息,作为价格测算的参考,同时还要预估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后的“量价效应”,即以市场换降价的空间。此外,药品专利、重大创新、临床专家和药学专家的评价等,也会纳入考量。

郑杰表示,药物经济学测算组和基金测算组对大部分药品的测算结果相似,仅有个别药品存在差异。最终,综合两组的评价,给出最终结果。

据了解,企业申报后需要提交意向零售价格,即自我评估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后的降价空间。“这一次看到,绝大多数企业有社会责任感,认真自评后申报价格大幅降低,基本和我们测算的价格相差不多。为了保障老百姓需求我们同向而行。”郑杰说。

首次降价谈判目录内药品,

今后也会继续开展

此次医保目录调整也是首次尝试对目录内药品进行降价谈判。 熊先军介绍,评审专家按程序遴选了价格或费用偏高、基金占用较多的14种独家药品降价谈判,这些药品单药的年销售金额均超过10亿元。经过谈判,14种药品均谈判成功并保留在目录内,平均降价43.46%。

熊先军表示,这些药品进入医保目录时大多没有价格谈判,近几年也发现这些药品降价的市场动力不多,价格又比较贵、基金占用量大,故而先行开展降价谈判。“我们会告诉他们,如果谈判不成,可能就从目录里面移除。”

熊先军透露,今年调出去的药品节约基金和谈进来的药品所花的基金预计的差不多。“我们今年也是在探索目录内品种的谈判,今后会随着每年情况不同,确定不同的目录内独家品种谈判。”熊先军说。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