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逆行者的新年“心愿”:2021,在一起
南都非虚构写作平台邀请抗疫期间奔赴一线的医生、护士、记者,写下新年祝福送给充满希望的未来







扫码关注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投稿
2020,这一年滋味万千。马上要走到特殊之年的尾声,每个人都会有一份专属的年终总结,也会有最想说给TA的话。你想用哪种姿态拥抱崭新的2021?新的一年,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你的心愿是什么?有最想去的地方吗?
南都非虚构写作平台邀请了今年抗疫期间的奔赴一线的医生、护士、记者,写下一份2021年的“心愿单”,让我们一起投递给充满希望的未来吧!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
盼更多年轻人加入中医队伍
[简介]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2003年抗击非典,2020年带领优秀的广东中医人奔赴武汉抗击疫情长达73天;被大众亲切地称为“德叔”。
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2020结束,回首这一年,真是感慨万千。从今年1月响应国家号召驰援武汉,一战就是73天,见证了英雄的城市武汉在疫情中沉寂,也目睹了这个五省通衢的都会再度繁华;见证了一个个急危重患者在中西医的帮助下从濒死的边缘顽强站起来,也亲历了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聚集在湖北与病毒抗争。
幸运的是,我们一直背靠着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们的抗疫真正做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我感觉特别欣慰的是,在这次抗疫期间,青年一代的英勇表现,展现出来的担当、专业和大爱,让我们看到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也看到了以中医为代表的医疗事业,后继有人,他们不仅仅是学着前人的样子来治病救人,而是真正开始独当一面,承担起医学的发展进步,中医的传承创新重担。
武汉复苏,全国复苏,在经历了2020年前期的阵痛后,祖国又欣欣向荣的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9月,祖国授予了我们这些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努力过的医者们各种荣誉。倍感荣幸又期望着能不辱使命:年纪虽大了,信仰不能变,病人在哪,我们中医人的战场就在哪!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中的瑰宝、明珠,也为中华民族屹立数千年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在应对疫病方面,中华传统的中医药,由古至今从未缺席,并且往往能战而胜之。
当然,中医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用现代科技延伸望、闻、问、切的深度、广度、精度,中医也要生活在5G时代和更为信息化的未来。如果说我有什么新年愿望,那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加入到学习、传承、创新、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的队伍中来。将来大家如果成为了一名中医医生或者一个医者,需谨记: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
当下国际疫情依然流行,国内疫情仍零散出现,常态化、严格的疫情防控还是必须要做好,大家仍然要严格遵守所在地的防控措施。
广东第22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暨大附一院肾内科副主任孟宇:
做最难的学问,培养好“后浪”
[简介]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科室副主任,暨南大学肾脏病及血液净化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第22批援鄂医疗队成员,疫情期间曾驻守在中南医院和雷神山医院。
我是今年在武汉呆了近60天的援鄂医疗队的队员,是一名肾内科医生。2020年经历了太多,有一种这一年不存在的恍惚感,仿佛日子流水般平凡,世界不变,我们也没变。但是实际上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武汉,留在了雷神山。和武汉人民,和全国的援鄂同道们一起共战疫情,这些经历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永刻心中。只是有一个细节至今想起来都很感慨,在2020年3月底,前线记者让我们每个人说一件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事。我和女儿早就约好暑期坐中欧铁路列车横穿亚欧大陆去走一走现代丝绸之路。因此我对着话筒说:想疫情被消灭,我们可以重启旅程。虽然在2020没有实现但我们相信人类不断的努力一定会战胜新冠。如果对这特殊的一年作一个总结,那就是:这一年我们面临了危机,但是更感知到危机降临时团结和信任的重要性,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亿万人民同一个声音同一个意志的强大,我们会带着这种感悟走向新年。
2021年对亲身经历战疫的我们来讲,用何种姿态去拥抱新的一年?我想应该是更谦虚的姿态,自然界给我们出了新冠这个难题,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有限性;也要以更踏实的姿态,疫情后世界在分裂,世界观在重塑,我们也要更踏实的去践行去务实;同时需要很坚定,中国取得的优秀抗疫成果更加说明了文化和体制的优越性,坚定是2021年的主题词;当然还要更乐观,我们的乐观心态来源于过去的经历,战乱和病毒都没有将我们打倒,未来乐观可期。
因此在新年来临之际,也想把自己的心愿单晒一晒,首先,去踩最厚的雪,去游最清的海,去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然后,做最难的学问,磨炼自己最大的耐心,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术;还要以时不待我的急迫感,去创新,去稳定,做好祖国的螺丝钉,以最从容的姿态和祖国一起面对纷扰的世界;最后,也是最大的心愿,培养好孩子,培养好“后浪”,传承技艺精神和理想,像我们的老师和国家所做的那样。
2021年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美好的愿望,也需要踏实的努力,女儿说:奥力给。我说:加油!
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护士刘力:
带着期待拥抱2021
[简介]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省二医青年战疫突击队队员、特殊传染病队伍救治成员、重症医学科青年文明号号手,2020年2月驰援湖北荆州,成为抗疫期间洪湖市人民医院ICU年纪最小的护理组长。曾获“2017—2018年度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单位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广州塔上面闪烁着“2020,爱你爱你”的彩灯,代表2020年的到来。那时的我,追赶着年轻人的潮流步伐,站在猎德桥上,周围的行人,都化着精致的妆容,头戴闪着彩光的发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个氛围都极其的欢愉。酒吧限流,车水马龙,大排档等位好不热闹。
随着时间的推移,2020年农历新年近在眼前,许多人还沉浸在准备回家过年的喜悦,但是不知从哪天起,药店门口排起了长龙,大家争相买口罩、抢酒精,欢声笑语的街道被沉寂给取代,闪烁的霓虹灯暗淡了下来。大家没有再出门,没有了走亲访友……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在2020年被一场疫情推上C位。在这年的第一季度,我成为了广东医疗队的一员,根据“一省包一市”的命令,前往洪湖进行支援。肃静的街道上,红绿灯彷佛成了摆设,一路上大家都很安静,车厢里口罩下传来的呼吸声,似乎透露着一丝不安,大巴安全到达驻地,刚放下行李,就收到紧急通知,两名患者急需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我们抗击新冠洪湖危重症救治工作帷幕就这样被匆忙地拉开。
2020年的开始,生活貌似与我们背道而驰,但我们用坚守和自我,把它过成了我们向往的日子,一年的充实与收获,使我冲淡了时间的概念,被遗忘的节日假期,换来的是摘下N95那一刹那的舒畅、是推着病人看落日的一点苦中作乐、是火锅店好友唠嗑的畅快。
2021年,想对“死党”们说,有你们的日子,火锅才有灵魂;想对爸妈说,以后不要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今后我也是能令你们感到骄傲的孩子。新的一年,希望多几顿有灵魂的火锅,多几顿爸妈的饭菜,事业上多多拓展。也希望当时在武汉洪湖隔离病区日以夜继的挥汗救治,能换回洪湖人民那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帆稻谷香的醉人美景。
2020年,生活让我们负重前行,因为被爱包围,我们的生活开始有了期待,2021年我们将带着这份期待,对2020年说再见,去拥抱2021,愿千帆过尽,归来仍然是少年。
南方都市报珠中江新闻部内容总监刘军:
磨难让我们变得更强
[简介] 因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从武汉回来后,我自己也成了采访对象,接受了不少的采访。有一个问题,不止一次被人问起:在战疫一线,你怕不怕?
我想,害怕是人类的本能,我们不止一次感到害怕。我们害怕物资不够、我们害怕到前线不能帮上忙反而加重前线的负担,我们害怕有更多的同胞倒下、害怕身边的人倒下……
而我,最害怕的,是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记者比谁都清楚,如果被感染了后果是什么。
有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明明知道那么危险,还要继续向前?为什么南都15名记者在不断出现意外,安全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还往最危险的红区采访了152人次?
其实,我们也是在尽量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的,我们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策略,每个环节都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安全,但现实是步步惊心。因为在抗疫斗争的早期,确保安全和开展抗疫工作是矛盾的,就好像打仗,同胞和敌人在前线厮杀急需支援,我们紧急前往支援的时候遇到地雷阵,这种情况下每拖延一个小时,一分钟,都会有让人无法接受的人员伤亡。所以,哪怕是在认识不足,防护装备不够的情况下,我们也必须要尽快闯过去,所以说疫情就是命令,尽快闯过地雷阵,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冒的所有危险,都是因为我们觉得那些事情非常重要、非常迫切。
有人说我和我们前方的同事很“猛”,其实这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表现,“猛”,不是我的个人特质,也不是我们前方团队的特质,它是我们南都的气质,是南都精神长期积淀和代代传承的结果。
过去的一年,我们命运与共,我们团结一心,我们驱散了恐惧、焦虑与沮丧。阴霾散去,新年将至,我坚信,一切打不倒我们的磨难,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强,新的一年一定会更好!你好2021!
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钟锐钧:
活着很好,拥抱当下
[简介] 广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疫痕”系列摄影作品作者。
正如一个人没办法“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一样,我们也没办法替未来的自己做决定。我曾经对自己说过,再也不做摄影报道了,因为摄影报道太难了,心理上必须承受很大的压力。然而二月初电话响起,传来要派人去武汉的时候,我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只是当时的我不知道,自己会在武汉一呆便呆足82天,这也成为了我史上时间最长的出差。
二月初的武汉是灰色的。冰冷的雪天,拥挤的病房,病人和家属绝望的眼神,沉重的防护装备,一切仿佛看不到头。所有人都在咬牙坚持。
三月份的武汉渐渐看到希望。不知何时开始出现的空床,渐渐多车的道路,东湖的阳光和樱花。医疗队员撤退了,大家的欢笑中带着眼泪。
四月的武汉开始重生。活跃起来的江滩,重归正常的交通,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的市民,解封当晚的欢乐。武汉变成低风险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随着武汉得到了治愈。
回到家的当天,家里来了将近10个朋友,虽然我已经不需要隔离,但我还是觉得他们疯了,当然,看到他们我高兴坏了。回到健身房,我被所有人逐个紧紧抱了一遍。不少朋友和我说,我去武汉他们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就是他们所认识的我。
其实我只是把最熟悉的工作搬去了另一个地方,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也和我说过类似的话。这里没什么伟大不伟大,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做,仅此而已。
从事新闻超过12年的最大感悟,就是健康地活着,是最幸福的事,武汉的经历让我对此更坚信不疑。日常生活如此美好,但愿不要只有在失去后才懂得。
所以在2021,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把握当下,拥抱生活。愿所有人都平安喜乐。
统筹:尹来 游曼妮
执行:南都记者 王道斌 董晓妍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