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石家庄志愿者抗疫记:

每天工作十个小时 既帮跑腿又慰心灵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凡 01-14 00:50

志愿者组织居民有序买菜。

志愿者维持等候核酸检测队伍秩序。

石家庄社工张静的一天这样开始:凌晨3时和几个志愿者一起对接从河北省慈善联合基金会赞助的消杀设备,4时左右入睡,早上6时起床顾不上洗脸,和志愿者集合,7时20分开始“扫楼”。

直到下午4时多,她才吃上当天的第一口饭。这是社区一位70多岁的大爷送来的亲手烙的热乎乎的饼,还有煮鸡蛋和几个苹果。

石家庄的疫情暴发后,张静和社区其他志愿者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她告诉南都记者,从最初有些不理解的声音到大家纷纷点赞,“现在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了”。

志愿者分成10组 “确保大家不恐慌”

1月1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启动全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张静所在的长荣社区43名志愿者连夜加班,喷漆画出分割线、核酸检测居民站位点,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在小区进行现场演练。

12日一大早,志愿者们开始“扫楼”。“从东区一号楼和西区的20号楼开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往下喊人,有秩序地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她说,医护人员到了后,志愿者们扫楼通知居民下来,医护人员准备工具时,居民开始排队,有条不紊。

这些医护人员来自武汉,此次专程支援石家庄。在忙碌的检测间隙,医护人员告诉张静:“感觉这个城市市民都很热情。”

“扫楼”志愿者们手里拿的是他们连夜做的表格,共有90份,上面记录了80多个单元每家每户的情况,包括是否有老人、是否有因病不便做检测的内容。

下午5时30分,紧张的核酸检测工作终于告一段落,总共完成两个小区29栋楼956户家庭的核酸检测。

“前几天没这么忙。”张静说,志愿者们主要负责维持社区秩序,保证人员不聚集,与超市协调物资、建立小区业主群,为居民送菜、肉蛋奶等物资,“确保大家心里不恐慌”。

志愿者们分成了10组,每天站岗10个小时,一小时轮一组。一组两个人,里外各一个。“外面志愿者负责疏散小商小贩,让他们有序供应食物,也告诉他们不要挣没良心的钱。如果他们太忙,我们会帮忙把菜递到居民手里,里边的志愿者劝诫居民间隔一米距离买菜。”张静说。

对于腿脚不方便或者瘫痪在床的老人,志愿者们会把菜送到家里。他们还有一个专门买药的组,每天安排三个人跑医务所或者药店。

1天之内,从3个人到70多名志愿者

张静把社工的角色称为“资源连接者”。小区隔离,快递被中断,交通不通。疫情发生后,她和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工作人员沟通后决定成立一个新项目:荷花心理支持计划。“这时候一线的社工志愿者以及在家被隔离的居民可能感到焦虑担忧,需要心理疏导。”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她和基金会人员组建了心理支持群。“现在群里的心理咨询师有20多个,会定期进行网上直播。”据介绍,目前她所在的心理支持群成员已经超过200人。

事实上,张静去年9月刚租下这个小区的房子,要不是这次组织志愿者活动,她所熟悉的范围还只局限在自己所住的2单元。

1月6日,在石家庄被按下暂停键后,她在几乎谁都不认识的情况下,与居委会书记杨峰沟通了工作后,迅速上岗,开始召集人手。

“所有的社区志愿者均在一天之内组织起来。”她说。“最开始我们这个群里只有三个人,我、我丈夫和一个居委会成员,结果当天就加入了70多个志愿者,到第三天已经召集了90多名志愿者。”

志愿者招募比较容易,但还需要一些沟通技巧。身为社工的张静用了两晚4个多小时时间,为经常参与活动的40多名志愿者开展线上视频培训,告诉他们如何与居民之间达到共情,什么沟通技巧可以被居民接受。

这个过程中,她也更好地融入了这个新社区。“我在组织居民有序排队的时候,我家对门看到我就说‘你不是那个谁,你怎么这么眼熟?原来你是干这个的呀’,我告诉她:‘我在社工机构,一直在做公益的活动。’我觉得还挺逗的,对门通过这种方式知道了我干什么的。”

70多岁大爷送来烙饼和煮鸡蛋

12日下午4时多,张静吃上了当天的第一口饭,是热乎乎的烙饼和煮鸡蛋。

志愿者张桂英在微信群里讲述了这顿饭的来历:刚刚结束二轮核检,往回走的路上,听到有人在喊:“志愿者,帮我个忙。”一个大爷拎着一个大袋子走来。“刚煮的,让大家趁热吃吧,你们辛苦了。”她拎着袋子追出几步,那大爷居然小跑起来。

这让张静体会到这两天居民们很大的一个转变。“最开始有的居民不太认可,觉得你为什么要来指挥我们?你让我站一米我就站一米?我着急买菜你干吗让我往后排?”

志愿者们也有些委屈。“我就告诉志愿者们把心态放平,度量放宽。跟大家说对不起,打扰您了,鞠个躬,在解释沟通和相互摩擦中,让大家去感受到我们的付出。”

“今天很多居民为我们点赞。”张静说。与第一次核酸检测相比,大家明显感觉到,志愿者们的加入让小区更加有秩序,在外面等待的时间更短。

除了大爷送饭,下午还有一个阿姨给志愿者们送来两壶热水和一次性纸杯,一个13岁的男孩送来了热牛奶。“今天还有一个小女孩给我们唱歌。她在妈妈陪伴下,说感谢阿姨,有点腼腆。”她笑着说。

  故事

  社工张静: 

能帮到小区的人 再累也觉得开心

张静这两天被冻感冒了。“头疼,一直靠吃感冒药撑着。”只是现在太忙,离不开她,单是接受记者采访就因为急事两次不得不中断。与此同时,丈夫每天在家带孩子、做饭,饭好了就叫她一声。

5年前,她想象不到自己会从事着这样一份工作。大学毕业后,张静留在石家庄,一直从事医药器械研发的工作,收入不错。

但2015年发生在她当时所在小区的一次恶性事件改变了她的想法。当时,她所在的小区谁都能进,安全隐患多,一个小女孩在楼道里遇到歹徒。

这让张静感到恐慌。“我把所有业主拉到一个群里面,每栋楼建立一个楼群,一是想安抚大家的情绪,二是总结居民对物管的不满以及小区的安全隐患。”

最后她罗列了27条问题,和物业经理谈判了三个多小时,最终对方答应逐条整改。“之后真的整改了,楼道消防、安全、卫生问题都整改了。”她说。

这之后,物业经理有什么事都会单独找张静聊,让她做物管和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化解矛盾。

张静称,这是她社工生涯的萌芽。2018年3月,她经人介绍接触到石家庄北极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辞职后正式成为了一名社工,工作出色的她仅一个月后就上升为项目主管。

2019年年初,她自己创立了石家庄市裕华区暖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目前已有6名工作人员,主要项目包括空巢老人、爱在重阳、一元早餐等,为困难群众、孤老、孤儿等特殊群体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和以前相比,社工意味着工资下降。“一开始家人们不理解,觉得这图啥呀,我说‘开心’。”张静笑着说,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每天再怎么累也开心。家人也转而支持她。

谈及最有成就感的瞬间,她说:“应该就是这时候了,能够帮助整个小区的人,来完成一件这么大的事。我们组建团队时间很短,而且任务很重,在紧要时刻大家很配合,我真的很感动。”

下午5点多,忙碌了一天后,群里一位志愿者发来一条信息:“今天一切工作都很有意义,虽然从早上7时到现在,大家很累,但很充实,感谢静静为大家做的一切。”

见习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