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非常·主播》发布首支预告片,主创接受南都专访

乡村新闻官,好山好水好风光 情是故乡浓,看完电影想家了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汪雅云 01-16 01:10

近日,《非常·主播》首支预告片出炉,戏中的乡村“五条人”组合令人捧腹。

←←香港“老戏骨”秦沛在《非常·主播》中也玩起了直播。

←青年演员丁溪鹤和蒲萄在戏中碰撞出火花。

制片人高天。

今年3月,电影《非常·主播》将正式全国公映,这部由国务院扶贫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扶贫办指导拍摄的电影,以清远“乡村新闻官”为题材,讲述了新时代年轻人回乡创业,带领村民创新致富的故事。影片以轻松善意的民间叙事、诙谐幽默的小人物视角讲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是如何通过网红直播这种潮流手段来为自己的家乡带来新气象,将温暖的乡情融入在更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中。

1月12日《非常·主播》首支预告片正式推出,制片人高天和导演黄剑波当天接受了南都记者专访,在言谈中,导演黄剑波表示:“我希望所有人看过这部电影后能产生一种想要回家乡看一看的意愿。”而制片人高天更是直言:“如果能通过这部片子鼓励一些年轻人回乡创业,真正带动我们家乡的发展,那也算是达到了我们的一个初衷。”

采写:南都记者 汪雅云

实习生 吴倩楠

  1

  乡村与网红直播碰撞出的灵感

时下以网红直播为题材的电影其实已经不少,但《非常·主播》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这个电影里的主播并非人们熟悉的那些光鲜亮丽的都市男女,而是一群生活在清远茶村的小镇青年。之所以把拍摄镜头投向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制片人高天就告诉记者,电影的创作灵感是来源于去年疫情期间他自己看到的一则“社会新闻”。

“主要是在疫情期间,我们了解到清远有部分乡村新闻官在做直播带货,帮着村民去销售农产品,业绩非常好。比如说卖砂糖橘、卖麻竹笋,还有卖冬瓜,就是乡村新闻官在疫情期间帮着村民卖了很多的农产品,我们就觉得这个点非常好。”高天说。

他所说的“乡村新闻官”是指清远市近年来在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全国首创的一种创新案例,即由各村专人通过组织本土语言生动传达上级政策,讲好本土故事,帮助农民致富,形成新型乡村振兴模式。去年“乡村新闻官”也在众多直播带货的网红热潮中异军突起,被中宣部作为基层宣传创新案例大力推广,因此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其实是有着非常真实的现实依据。

“我一开始也会想,一边是乡村一边是网红,电影这个主题会不会不太好融合,会不会违和?但结果我去清远当地采风一看,现在真的不只是年轻人,包括时髦点的老人家等都是拿着手机看直播视频去了解新闻热点。直播这个方式其实在当地已非常普及。”导演黄剑波就告诉记者,特别有趣的是在他们拍摄电影的现场就还碰到过有当地居民举着手机拍起了自己的直播。“因为他们不像一些白领在城里上班,可能上班时间还没有办法去做直播这些事情。那对他们来讲在田间地头就可以直播,很多乐趣是都市里想象不到的。”高天说,“所以我们就想把这些最本真的一些东西展现给观众,让大家看到他们在直播时都是在做什么。”

而拍摄过程中,当地人一些特别有趣的语言也给了剧组灵感,例如在采风过程中,就有村民形容当地以前的环境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些本身就具有“网络金句”特色的语言最后都被直接运用到电影中。

  2

  新颖环境带来“撒欢式新鲜感”演绎

为了诠释好这个别出心裁的故事,《非常·主播》请来了一众优秀演员,其中既有青年演员佼佼者,也有广东地区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还特别得到秦沛、汤镇宗、黄一飞等香港影视界“老戏骨”的加持,演员班底很有来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电影采景绝大部分都是在清远、英德和佛冈实地拍摄,对于演员们来说也是非常新鲜的体验,而他们把这种新鲜感带来的劲头儿通过表演反射出来,戏里戏外都妙趣横生。

“因为演员们可能之前都是拍城市戏比较多,所以说在我们粤北好山好水田园风光里拍戏的话,就有点去撒欢的那种感觉。”黄剑波导演“爆料”道,“有些人一来就感叹‘哇,好高的山,好清的水’,还有的人对茶园特别好奇,一说可以直接摘下茶叶吃,马上洗都不洗就塞嘴里了……我感觉演员们在这次拍摄过程中,得到的体验肯定和他们在横店、在摄影棚里拍片是完全不同的,不是每天都去重复一个场景,那样容易产生麻木感。而是对这个地方他首先感到好奇,有个新鲜感,然后有这个热乎劲儿,自然就希望把这个东西带入到电影里面去。”

而为了选取到最具有岭南特色的实景,剧组也是做了很多前期考察工作,最终大部分场景都在粤北拍摄。“因为从广东来讲,整个粤北地区,比如清远,也就是英德这一片,景色是非常美的,喀斯特地貌,类似小桂林的感觉。”高天说,“有山、有水、有漂流、有溶洞,三个主要取景地一个是英德的鱼咀村、一个是全国十大茶园之一的积庆里,还有一个就是佛冈拥有一棵数百年历史大榕树的汤塘村,我想可能很多人看过电影也会想去旅游观光。”

说到在新鲜环境下拍摄,也给导演组带来了不少考验,例如有场戏是在一个地下河溶洞里拍摄,洞里几乎没有落脚点,为了架设灯光和机器,剧组工作人员反复多次看景,最后拍摄时很多操作是需要乘坐在船上完成的,这对于一个平均年龄不过30岁的年轻团队是不小的考验。而年轻人敢于创新的思维也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体现,像是拍摄一个主角打电话的独角戏场景,为了让镜头更有趣,导演组以一种很新颖的蚊虫缠绕式长镜头来推动剧情的同时,还增加可解读的元素,带来非常规体验。

  3

  情感纠葛都落脚于乡情

在采访过程中,影片主创们对记者提到最多的还是在这次拍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乡村与当地居民所反映出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事实上电影虽然情节上会有戏剧性的冲突和夸张的喜剧表演,但所有的立意都是建立在“真”字上,主创们希望最终能打动观众的,是电影里真挚的情感。

“这部影片里有涉及很多情感纠葛,比如男女主角的爱情、长辈和晚辈的亲情、兄弟朋友之间的友情等,但最主要的这些情感最终都会落脚在我们每个人都体会得到的乡情上。”高天说,“我希望观众看完后有些异乡人就会说,‘对,这就是我家,我的家乡就是这样的,我回到家就是这样’。而另一部分人,我希望他们看到我们这部电影后,有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我希望能通过这一部片子鼓励一些年轻人回乡创业,真正带动家乡的发展,这也算是我们的一个初衷。”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黄剑波就真的碰到过一个从大城市回归到家乡茶园的姑娘,她的经历也像电影想要诠释的主题一般。当时是在英德拍摄地的茶山里,黄剑波跟一个卖茶叶的姑娘聊天,那个姑娘告诉导演她最早也是在家里务农,可是那时候每天在地里劳作,却感觉“刨”不出希望,然后就去了城市里打工,一开始也以为这辈子可能就在城市里生活了,没想到的是,过几年后她回到村里面却发觉村里现在发展得很好,最后她和一家人回归了家乡,事业也好、家庭也好,非常幸福。

“我那时就想,这就是我们想要反映的东西,”黄剑波说,“现在很多人的家乡其实真的和从前离开时是完全不同了,如果他们在看过我的电影之后,能产生一种想回去看看的冲动,我觉得就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