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承此一诺 必守一生

——我在南湖守红船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新华社 01-22 01:50

红色基因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浙江嘉兴,是中共一大南湖会议召开地,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一代代“红船人”,用生命守护着红船,用最真挚的情感讲述着红船故事。

造船

1921年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中举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这艘画舫,新中国成立时已难觅踪迹。1959年,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始筹建。现任馆长张宪义回忆说,建馆的中心是船的复建问题。在多方考证和细致还原后,送往北京的船模得到了认可。经过紧张施工,1959年10月1日前,南湖红船在蓝天秀水间重现。

“我的父亲、两个姐夫、师兄和我,参与了大部分船体的建造。”嘉兴造船厂原副厂长萧海根曾这样谈起当年造船时的情景,“大家加班加点地干,每天晚上都不回家,累了就在一个小房间里休息。”

广西运来的老杉木,江苏请来最好的雕花师傅,橹、藤床、梅花桩,一遍遍细致打磨、精雕细琢……“那时候造船,没人是为了钱,而是觉得无比光荣。一提到红船,我心里就高兴。”萧海根说。“我一生中造了30多种船,最幸运的,就是参与造了这艘红船。”

护船

20世纪90年代,萧海根在红船旁给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作报告,观众席中有一位年轻的护船工,名叫张新志。近30年来,他一直是南湖红船的忠实守护者。

1985年,张新志入职南湖革命纪念馆,主要负责红船的维修保护等工作。一年一小修,两年一大修。每次维修,张新志和同事们都要把红船的1000多个零部件挨个儿检查一遍。大暑时节,他们在烈日直晒下给红船木板抹桐油。八道桐油,抹完一层,晒干,再抹一层,确保桐油完全渗透进木板。“夏天的时候,别人希望下雨降温,我们就怕下雨耽误修复,光抹桐油这道工序,就要50多天。”

2018年,张新志光荣退休,还是时常会带客人、朋友到红船边讲故事。“跑到哪里,我都会说,我是南湖修红船的”“小船上诞生了大党,红船精神引领中国。守护红船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啊”。

颂船

张新志的妻子和女儿,都是南湖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妻子徐金巧,曾是嘉兴地区京剧团当家花旦,1984年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女儿张一,自小在南湖边长大,如今已是红船旁的金牌讲解员。

这些年,张一接待了许许多多来看红船的人。参观者聆听她的讲述,她也从参观者身上收获感动。张一曾接待过一位80多岁的老红军,老人坐在轮椅上,面对红船时特别激动。他对张一说,自己年岁大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到嘉兴南湖,再亲眼看一看红船。“先辈们给我树立了榜样,现在,我要为后代树立榜样!”张一说。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