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启山、郭基煇关注港澳青年赴内地城市学习就业生活
建议大湾区职校扩招港澳学生
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发布后,港澳青年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直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的话题。近日,广东省政协常委、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霍启山,广东省政协常委郭基煇再次递交相关提案,提出“推出香港青年发展生活津贴”、内地职业学校适度扩大港澳学生招生名额等建议,促进港澳青年赴大湾区内地城市学习、就业、生活。
内地经验有助增强香港青年
赴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意愿
作为香港广东省青年总会主席和常务副主席,霍启山和郭基煇一直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问题作为重点工作。去年9月至10月,香港广东青年总会联同香港大学及明汇智库,继2017年及2018年后,第三年开展有关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的调查,抽样访问近1500名15岁-39岁的香港青年及居住在广东省的香港青年,配合焦点小组及深度访谈,了解香港青年赴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意愿和期盼。
调查数据显示,在内地拥有长期学习经验的香港青年,他们愿意北上的概率,比没有内地经验的高出21.2%;有内地就业经验的会高出20.7%;有内地实习经验的会多出15.2%;有内地旅游经验的则会多出11.5%。调查发现,香港青年考虑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时,最主要考虑因素的是收入水平、其次是语言和生活成本。
可考虑推出
“香港青年发展生活津贴”
霍启山和郭基煇在提案中建议增强在地支持,为在粤港人提供“一站式”服务。提案提到,可与香港特区政府协调合作,促进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驻粤办)的资源及职能升级转型,以便向在粤港人提供更全面的就业、创业、学习及生活等便利,更好地落实支持香港青年参与大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提案建议,可考虑推出适度的“香港青年发展生活津贴”,为身处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就业的香港青年,每月发放一定额度的住房、交通及生活津贴,帮助降低生活成本。具体登记及领取津贴的方式,可参考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
在医疗服务方面,提案建议短期内可考虑支持更多香港医疗机构在大湾区内地九市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港人熟悉的医疗流程及服务;中长期可参考香港特区政府资助居住在广东的港人到港大深圳医院复诊的安排,考虑为在职人士提供“就业医疗券”,允许在内地其他合作医院使用;长期可研究推出医疗保险互联互通机制及跨境保险服务中心,参考陆港通、债券通等机制,设立医保通,采取封闭管道,让香港医疗保险公司在大湾区从事试点。
建议大湾区内地九市职校
扩招港澳学生
在就业方面,提案建议大湾区内地九市职业院校可考虑扩大对港澳青年的招生名额,协助港澳青年更快提升内地职场的就业技能。同时,建议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内地实习计划。可考虑通过资助和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并邀请更多大湾区内地城市创科和文体艺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机构参与计划,提供实习岗位给香港青年。
在学习、教育方面,提案建议进一步推动港籍学童在接受内地公办义务教育、参加内地中考和高考方面,享有与当地学生同等的待遇。内地学校可为港澳学生预留学位,或扩大港澳子弟班的试点范围。
在现有粤港教育合作的基础上,提案建议进一步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香港学校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在合作办学、科研合作、职业专才教育等更多范畴加强合作,并适度放宽港生赴内地就学条件。
根据教育部去年公布的2021年《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办法》,普通考生最低录取标准为“3、3、2、2”,即参加DSE的中国语文科、英国语文科达到第3级及以上,数学科、通识教育科达到第2级及以上。对此,提案建议,内地大学可考虑更弹性处理现时对香港考生“3322”的入学要求;若香港考生具备特殊专长和成就,校方可作综合评估,考虑取录。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