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战疫一年已知与未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雨亭 陈志芳 陈泽然 01-28 02:00

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1月26日,全球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破亿,病毒侵入了地球上约1/70的人类。转眼间,新冠疫情暴发已一年,从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获悉“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到新冠肺炎疫苗上市接种,人类与病毒的赛跑争分夺秒。从解析结构,到寻找药靶,再到疫苗研发,“有些创举堪称科学史上的奇迹”。遗憾的是,与病毒抗争的同时,全球也在面临着诸多“断裂”与“失序”。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2%……

关于病毒有哪些已知与未知?疫情给全球带来哪些深远改变?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30余组较具代表性的数据与观点,为您呈现疫情这一年。

  抗击新冠病毒取得哪些进展?

  解析病毒结构

2020年4月,饶子和院士等率先在国际上解析了首个新型冠状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并找到针对新冠病毒的潜在药物。

2020年9月,李兰娟联合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真实新型冠状病毒全病毒三维精细结构,对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设计、抗病毒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吴尊友:“新冠研究,中国科学家创人类认识新传染病最短时间纪录。”

  构建动物模型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动物模型是科研攻关五大主攻方向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与中疾控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团队在国际上第一个构建了动物模型,阐明了系列疾病机理,筛选到了系列有效药物,模型研制方法和标准提供给世界卫生组织,供国际研究使用。

  国药新冠疫苗保护效力79.34%

截至2021年1月26日,我国接种新冠疫苗超过2000万人次;形成免疫屏障需18到20亿剂新冠疫苗。

杨晓明:“疫苗对包括英国突变的毒株和以往全球分离到的不同的变异毒株都有中和效果。”

  我国新冠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百万分之一

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的常见的反应,和其他灭活疫苗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

王华庆:“现在报告上来的疑似不良反应,80%是一般不良反应,其中有10万分之6是异常反应,在异常反应中大多数都是过敏性皮疹。”

  用药参考

2021年1月5日,武汉大学李红良团队公布研究成果,首次明确了新冠肺炎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用药的边界,提供了关于何时该用激素的明确参考。

  2020全球被引最多论文9篇来自中国

且均与新冠病毒研究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相关(据中国文件检索权威机构《生物世界》)。其中钟南山院士领衔发表的论文截至2021年1月5日被引用9420次。

  新冠逝者体内5336个蛋白质分子改变

2021年1月9日,西湖大学与合作团队发表论文,全球首次揭示病亡患者体内多器官组织样本中蛋白质分子病理全景图。有助于较深入认识新冠致死机理,及对患者进行精准的干预治疗。

  武汉社区人群新冠抗体阳性率4.43%

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报告显示,湖北武汉外市州的人群抗体阳性率0.44%;湖北外六省份的1.2万余人中仅检测到2例抗体阳性,阳性率极低。

国家卫健委:我国绝大多数人群依然对新冠病毒易感。

  新冠病毒对全球发展的影响

  2020年全球经济

  萎缩4.2%

2020年我国GDP首破100万亿,同比增长2.3%,或成为去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经合组织:预计中国对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将超过1/3。

  日本考虑“空场办奥运”

损失或超1500亿元人民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在日本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确保参赛人员不感染新冠病毒尤为重要,组委会已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比如是否允许观众入场,如果允许,多少人可以入场等。

  2020年全球贸易额预计下降14.5%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称,由于疫情及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全球经济放缓,但亚太地区表现优于世界其他地区,出口总额占全球的41.8%,进口总额占38.2%。

  变异毒株数至少7种

截至2021年1月20日,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已出现英国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VUI-202012/01或B.1.1.7突变株)。

冯子健:“各国的研究初步证实,变异病毒导致传染性增强了,病毒毒力没有发生变化。”

  全球受疫情影响学生16亿

九成以上的大中小学生受到了学校关闭、中断学习、延期考试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有2500万学生在2020年内无法返校学习。在最不发达国家只有12%的家庭接通了互联网,这加大了贫穷国家儿童的落后。

  医疗服务被打乱的国家全球占比90%

世卫组织称,受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依次为常规免疫接种、非传染病诊疗、计划生育和避孕、精神健康问题治疗及癌症诊疗。

  2020年全球航空客运量同比下降60%

2020年只有18亿乘客乘坐飞机进行旅行,全球航班的座位容量相比2019年下降了50%,退回到2003年水平。

  2020年全球碳排放减少约24亿吨

英国智库报告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比下降7%,创下有记录以来最大降幅。主要原因是交通活动减少。

  63%

  中国企业加快数字化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最新调查结果,中国的数字化消费力已在体量和规模上领跑全球。

  全球因疫情滞留移民近300万

2020年10月,国际移民组织报告显示,共有275万名移民被限制在其他国家,其中有127.5万人在中东和北非地区,近100万人滞留亚洲。

  病毒在人体内潜伏期

  多为3-7天,长至14天

发病前1-2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也有隔了14天后查出阳性的个别现象。

  全球需人道主义援助人口增40%

联合国表示,大约需要350亿美元资金来展开援助,创下新的纪录。

  我们对新冠病毒已知了什么?

  全球累计确诊人数超1亿

截至2021年1月26日24时,我国31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92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2774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

新闻报道:“过去一年里,全球平均约每20秒就有一人因新冠肺炎去世。”

  超级传播1+144

2020年2月,英国曾出现一确诊病例致三国11人感染。2021年1月,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在吉林省引发“1传144超级传播”。

冯子健:“新冠肺炎是超级传播现象非常突出的疾病。”

  感染新冠动物种数

  7

全球已有狗、水貂、老虎、狮子、雪豹、家猫、大猩猩等至少七种动物自然感染新冠病毒。

多为直接传播

气溶胶传播

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

多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可由物传人,冷链为重要传播渠道。

陈君石:“目前没有新冠病毒经食物传播证据。”

  二次感染

2020年8月,全球首名新冠肺炎“二次感染”患者在香港地区出现。

  “复阳”原因

吴尊友:①出院前核酸检测假阴性,或出院后随访检测假阳性;②病毒重新活跃;③病人再次感染。

吴尊友:“人感染病毒以后会产生抗体,但不是所有传染病产生的抗体保护效果都是终身的,抗体也会逐渐减少。”

  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是确诊患者的1/4至1/3

无症状感染可能始终无症状,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症状而成为确诊病例。

张文宏:“数据分析显示,50%的新冠病例是由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

  关于新冠还有哪些未解?

  新冠变异是否会影响疫苗效果

高福:“从全球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监测情况看,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病毒变异会使现有的新冠病毒疫苗失效。但不排除随着时间推移,疫苗效力至少会减弱的可能性。”

  新冠病毒检测准确性局限

李金明:“核酸检测阳性是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假阳性可通过对阳性样本的再复检来避免,而假阴性则无法避免,采样的时机、采样的方法和采样的人是否能按标准操作都是影响要素。”

  病毒溯源尚无重大进展

迈克尔·瑞安:“溯源研究往往十分艰难,不能确保找到最终答案,以往此类研究往往历经数次努力并耗费大量时间。”

  新冠疫情依旧没有特效药

钟南山:“新冠疫情是世界医学面临的共同难题,一年过去了,人类仍然没有找到克服它的特效药。”

  冷链运输中如何实现物传人

钟南山:“还有很多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包括病毒的来源是冷链还是密闭环境?传播方式是吸入还是接触?病毒存活的时间以及可引起传播的外包装病毒浓度等,需要继续研究。”

  新冠病毒的未来走向

高福:“目前新冠病毒的传播情况,第一预测它可能会与人类长期共存下去;第二它总在突变,可能需要全球建立起新冠病毒监测网络,它在表现上和变异上可能会越来越趋同于流感。”

……

  后遗症

多国研究发现,有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曾出现嗅觉和味觉丧失、头痛、衰弱疲劳、脱发、心脏肾脏受损、免疫系统异常等后遗症。

王贵强:“目前来看,大部分新冠感染者都是快速康复的,没有什么后遗症。但是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康复时间长,肌体修复需要更长时间,同时心理方面也需要进行康复。”

2021年1月21日,清华大学、KAUST大学研究团队及奥地利研究人员发布新冠病毒的首个3D图像。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统筹:邹莹

研究员:张雨亭 陈志芳 陈泽然 设计:陈志芳 李蓓

数据来源:

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移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民航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英国小企业联合会、波士顿咨询公司、IDC、《自然》杂志、《细胞》杂志、《生物世界》杂志、《细胞代谢》杂志、有关新闻报道

声音来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研究员李金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