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增年味,地方保障要加油
“就地过年是对疫情防控最大的支持,也是更有意义的春节”,1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倡导公众就地过年,同时要求地方疫情防控“不能层层加码,更不能一刀切”,要给人民群众多些保障和便利,更好地满足公众就地旅游休闲的需求。
就地过年,已然成为今年很多人经过理性思考后的决定,其背景无疑源自局部地方的疫情反扑态势。新春佳节临近,各级防疫指引所给出的少聚集、少流动建议,给公众规划假期出行已经做了非常明确的提醒。而在综合各方面防疫进展、紧急状况之后,“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无疑成为疫情逼迫之下的一种不得已。对于春节历来讲究团圆、强调“千难万难,回家过年”的中国人而言,尤其如此。
整整一年前,普通中国人与新冠肺炎迎面相遇,可以说彼时的猝不及防,每一步都代价沉重:武汉大城骤然按下暂停键,各地防控仓促应战。正是因为过去一年很多人的牺牲与奉献,才换来更多人几个月的平缓喘息,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内心明了:面对疫情反扑,切忌前功尽弃!
相较于一年前那个不眠、不同往常的小年夜,此时此刻“就地过年”的防疫指引与呼吁,已渐显从容,各项准备与保障也有条不紊推进。于公众而言,对“今年这年怎么过”的问题内心本身都有理智预期。
更何况,即便没有疫情,这个年怎么过的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困扰很多人的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一家围坐等春晚,而亲友互访的时间,七大姑八大姨没话找话的婚姻、收入状况询问,以及社恐的年轻人围坐一角各自刷手机更是时不时成为被吐槽的热点……越来越淡的年味,可能因为疫情和有别于以往的“就地过年”,反倒得以逼迫人们思考和回味,也让只能通过网络视频电话道出的问候显得多了一份真诚。社交媒体时代的人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春节,疫情这个猝不及防,会不会也给人几许意外收获?关于健康,也关于亲情……
就在日前,钟南山院士也特意录短视频向公众喊话:“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但是今年春节,却有千千万万人选择留下,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首先要看到,为了疫情防控而选择就地过年、节制出行,是普通公众对本轮国家防疫所做的最宽厚的理解与最伟大的支持,“每个人都了不起”,每个人更值得所在地在科学、精准防控的同时给予最充分、最温暖也最热情的回应与保障。
正如本次疫情防控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所指出的,各地均肩负着科学防疫与春节保障的双重任务,堪称责任重大。早在本月初石家庄疫情反复伊始,南都社论亦审慎建言防控“力求有序”,具体到“就地过年”的国家倡导来说,无论是选择留下,还是因个人权衡而进行“必要出行”,接收地都需要秉持足够的精准、人性与温情,提供尽可能充沛的春节服务,保障生活物资和文化活动的丰富,让留下来过年的人能感受到更浓厚的年味。
也要看到,“就地过年”涉及留下的人,更关乎无法团圆的另一边,那些空巢老者、留守儿童。“回家过年”的另一面,是团聚、是相见,是一年在外奔波的所有挂念,留下来的年能不能过好,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过年的心安不安。通过贴心、用心的社区服务,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年也能过得温馨,民政系统的基层安排,社区力量的无缝承接,同样是事关“就地过年”能否过好的核心依托,甚至可以说是成败关键。就地过年,既需要呼吁公众多多理解,更有待地方保障倾力相助,可以说二者缺一不可。
就地过年,是为了未来更好、更从容的相见,是最大程度的互信,也是最值得铭记的共情。再艰难的取舍,于平安、健康面前都要有足够的理智,这是过去一年中国防疫之所以能取得进展的最本质依靠,也是接下来疫情防控不至于前功尽弃的重要保证。在哪儿过年,道出的都是平安、健康与幸福;选择留下,正是更深情的牵挂,以及最深远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