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归来仍是少年!平均74岁,清华学霸合唱团燃爆了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蒋小天 02-09 00:50

两位小提琴手在排练厅练琴。左为程不时,右为刘西拉。

《同一个少年》表演现场。

  弹幕>>>

永远年轻的少年,热情永不磨灭,只要心中有梦、眼里有光,我们就永远少年。

青春的特质到底是什么,它无关年龄跨越时间生生不息,更是人本身的状态。这也正是节目所传递的,不用焦虑年龄,和时间和自己做朋友,愿每一位归来都是少年,永远眼里有光,心里有火。

爷爷奶奶挽起袖子唱起《少年》,我的眼泪唰一下出来了,我有理由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将有足够坦然的姿态肆意盎然地走向自己人生的终点,在别处重新做一回少年。

艺术团员: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say never never give up。我们这一代人有自己的信仰,不会随便改变,我们也用时间和实践证明了信仰是正确的,这正是我们一生的经历。

鲜红的领结,笔挺的西装,雪白的衬衫,合唱团徐徐步入舞台中央,钢琴的伴奏声在舞台一侧悠然传来,镜头定格,舞台上的38名表演者头发花白,但身形挺拔歌声悠扬,丝毫不输专业水准。《同一首歌》唱至一半,老人们齐齐挽起衣袖,演唱一曲抖音神曲《少年》,欢快的音乐与台上的表演者形成鲜明的反差。

今年央视网络春晚上《同一个少年》的表演,让这个由清华校友组成,平均年龄74.5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沸腾全网。

  “少年”的梦

这已不是艺术团首次获得公众如此高度的关注。这个由精英知识分子所组成的艺术团体,正以其蓬勃的面貌和独特的表达,打破公众对老年生活的一种固有印象,缓解着社会群体的年龄焦虑,书写着另一种属于老年人的时代叙事。

看起来像“玩票”的艺术团,实际上有百余人,已组建了13年。

2004年9月,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当时还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工作的仇国平记得,那年清华校友组成的艺友合唱团专门来上海演出,大多是当年清华园里的文艺明星。

看着台上的表演,仇国平总是恍然想起年少时的校园生活。20世纪60年代,如仇国平一般考入清华园的学生,尽管学的是理工科,但校园内却十分流行文艺活动,学生文艺社团分为合唱队、舞蹈队、弦乐队、钢琴队、手风琴队、文艺社,林林总总,每个队都有一批文艺骨干。

  抱团养老

2007年5月,趁上海校友会举办年会的机会,由刘西拉、陈陈、任丽翰、项祖荃四位校友联名发起、仇国平起草的《关于申请成立上海校友会文艺社团联谊会的报告》,正式递交上海校友会。联谊会以合唱为主,配合朗诵、曲艺、器乐。

2008年11月1日,联谊会获上海校友会批准,2010年改名为“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一个崭新的团体,让这些年轻时熟悉的老朋友聚在了一起。

过去几十年间,这些老朋友们都散落在祖国各地,退休后能聚在一起,也让他们倍感同学情谊。任丽翰回忆,1966年自清华毕业时,她没有选择回到家乡上海,而是主动去支援贵州三线建设。

曾经在学校负责舞美的吴毓鸣则分配去了云南,相继参与建设了云南3个水电站,包括被誉为中国水电基础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电站——鲁布革水电站。

刘西拉和陈陈毕业后分配至四川,改革开放后作为首批公派留美学生,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投身教育事业。仇国平毕业后则进入航天系统搞人造卫星设备,后来调往上海参与设计建造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运-10。

团里年纪最大的程不时,已有91岁高龄,是声名在外的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曾参与设计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第一架喷气式大型运输机“运-10”,以及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

团里还有一对将军夫妇——张利兴和朱凤蓉,他们是“两弹一星”的功臣,为中国核事业奋斗了50余年。

曾经走出校门风华正茂的少年散落祖国各地,再回到上海聚首已是满鬓斑白,当年清华的学生多年未见,也都成为了国之栋梁。一个最初仅有10余人的小团体,因庞大的校友网很快吸引了众多校友参与,有的拉着家属也加入其中。

赵玉贞是清华大学1962级无线电系的学生,年轻时就爱好唱歌,退休后加入艺术团,夫妇两人都是清华60年代的大学生。

2008年成立的艺术团人员逐年增加,至2017年时超过100人。他们没有想到,一个一开始从未想过“出圈”的艺术团,竟会不断在网络走红。

在清华读书时的文艺骨干们,吹拉弹唱不在话下,钢琴、小提琴伴奏从不缺人手。但一个新组建的合唱团,要练得好,非时间之功不可抵达,他们像学生时代一样严格地组织合唱训练。

每周六下午1点半,是排练时间,这也是当年清华学生在学校文艺社团活动时间。只要身体允许,大家都会按时来训练。还有的校友住在苏州,每周六坐火车往返。91岁的程不时也坚持来。

  意外走红

合唱团练得时间长了,慢慢有了些影响,还有一些海外的校友主动捐助活动经费。

2017年5月,央视《出彩中国人》到上海找节目,导演现场听了演唱之后,决定邀请艺术团参加节目。鲜红的裙摆、齐整的黑西装,小提琴声音悠然响起,“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的音乐响起,这首歌曲闪现出别样光彩。登上央视意外走红出乎团员们的意料,很快,一些电视台邀约摆在了合唱团面前。

今年登上央视网络春晚,是仇国平第八次参加央视节目的录制。艺术团与导演组达成一致,组成《同一首歌》和抖音“神曲”《少年》两首歌的“串烧”。

秉持着清华精神就是挑战自我,赵玉贞和团员们都决定先试一试这首从未听过的歌曲《少年》。“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变。”赵玉贞刚看到歌词,就从心底涌出喜欢来。她不由想起自己的过去,这似乎就是自己大半生的写照,“我从未忘掉内心的信仰,历经磨难永不放弃走到今天,也为祖国作出了一点贡献。”

任丽翰看到这歌也喜欢,“形式新颖还有说唱,有一点时代的特色。”她也被歌词深深打动,

节目播出后,一夜之间火爆全网,成为央视网络春晚的“爆款”。观众们被节目所感动,也开始重新审视央视网络春晚这起“潮搭”背后所呈现的新变化,不拘泥于传统晚会的形式,首次挑战无主持,“童年回忆杀”、“新生代”、“温暖”,网友们纷纷给晚会贴上新标签。

如今这些准“90后”的生活还在继续,团员们依然还坚持在为艺术团忙碌,刘西拉也这样说:“要一直唱到90岁!”

(感谢文婷为采访提供的帮助,图均来自央视)

南都记者 蒋小天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