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1亿人就地过年,全新的体验更浓的年味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02-12 01:10

日前,有媒体以模拟家庭群对话的方式,串起了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多地发出的“就地过年”惠民政策大礼包,不少耳熟能详的两代人对话场景让人忍俊不禁。选择“就地过年”是一种了不起的牺牲与成全,也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让更多人得以发现虚拟的家庭群所承载的亲情与年味。

别具一格的“就地过年”惠民礼包呈现方式,之所以戳中不少网友的笑点,就在于它所模拟的家庭群场景,逼真再现了不少父母与子女的日常对话,从催婚、催生到爸妈有了新宠物的失落,再到“养大了发现连个安慰奖都算不上”之类的老妈吐槽,各种常态化的两代人捧逗语境,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春节里让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就地过年”是一种崭新的公共体验,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全国有超过一亿人选择了“就地过年”的方式,与家人亲友相隔两地甚至多地。相信已经过去的庚子鼠年除夕,对很多人来说都格外印象深刻,如此大动干戈地对传统团圆习俗进行的“微调”,毫无疑问是身在其中的普通中国人对疫情防控所做出的奉献与牺牲。而就在千千万万中国人正体验和经历的“就地过年”语境里,互联网给人们的改变也从未像今年春节这样深刻。

即便,那些家庭群的寒暄、问候以及红包,家庭成员间的调侃、牵挂与隐忍,可能都并非第一次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但这个春节,通过远程网络看到彼此、拱手道贺甚至遥相举杯却因为新冠疫情中“就地过年”的倡导与响应变得如此新鲜且重要。

互联网,似乎还从未让彼此变得更近,让在父母面前有时不耐烦的孩子变得安静,让不愿意与父母视频通话的孩子点击了同意,让身体不在一起的亲人在心灵上靠得更近。

对家人的挂念,或许因为无法亲身到场而愈加浓烈,但人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想起:即便是往年的例行走亲访友与亲友团聚,手机作为主要的一种互联网载体,对传统年味的冲击其实也都已经相当严重——哪怕是新年红包,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已经转到了专门拉起的群里,而互道的拜年吉祥话,也改成了各种精致的表情包?

如果说在线下团聚的一年一度中,人对网络的依赖是一种冲击,那么当线下的聚集变得困难,则网络给人的机会就会显得可贵。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沟通、交往方式,因为疫情和“就地过年”而被赋予特殊的工具属性。也因为疫情中特殊过年方式的影响,客观上让很多人得以透过网络重新发现亲情:不仅是往日只是吐槽父母亲友絮叨的子女,开始怀念那种家的味道;也包括那些总是忍不住要“嘱咐几句”的父母长辈,会否开始反思更容易让孩子能听得进去的说话方式、切入角度?

当然,即便是在往年,在那些独具家庭特色的对话语境中,那些看起来漠不关心、略显刻薄或者机智的对话,也都有常常是只有家人才能明了的特定场景,看起来搞笑的问答也满是关心与挂念。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历来含蓄,即便是互联网的沟通方式,对两代人而言,也可能还是局限于过去有一搭没一搭的交流,而不像这次具有全国规模的两地分隔,使得彼此的连线、交谈都承载着传统节日里所不可或缺的意义。

年味的浓度,是外在的气氛营造,更是人心的安稳与感念。特殊年份的特别方式,“就地过年”让虚拟空间里的家庭互动变得不可替代,也使得网络对传统年味、人情的冲击具有了督促反思的新功能。因为这次特别的过年方式,有多少人开始认真思考故乡与他乡的关系,也开始发现家人与亲情的价值?

家庭群里的这个年,或许因为彼此的天各一方而不免多有遗憾,但也因为互联网时代更多沟通、团聚方式的存在,而让亲情不至于变淡,也让年味更浓,让彼此更珍惜在一起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