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绅张友仁济世救国 无偿提供祖居给“东团”
“东团”活动旧址惠州梅花馆,见证东江华侨回乡抗日历程


梅花馆一楼。 资料图片

梅花馆正门。 资料图片

张友仁肖像。 资料图片
红色基因第18期
人物志
惠州名绅张友仁
张友仁出生于惠州,毕业于两广简易师范馆,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中小学教员、校长,广东海丰、福建龙溪(旧地名)县长,广东公路处处长等职。1949年后,他出任东江人民图书馆馆长、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曾著有《惠州西湖志》《惠阳县志》等书,成果斐然。他还曾是广东省第二届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学者研究记载中,张友仁是惠州热心公益的士绅。为振兴家乡经济,他参与筑路修桥、兴办教育、开办实业。与此同时,张友仁也十分关心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海丰,他支持当地兴办新式小学,创办海丰中学等多所学校。
惠州市惠城区金带街,始建于明代,是当地有名的古街道。走入金带街,便由喧闹转为静谧。
这条街上,名人故居不少。坐落在金带街五巷的梅花馆是惠州名绅张友仁祖居,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的活动旧址。当时张友仁主动将梅花馆无偿提供给“东团”做办公场所。
1939年“东团”在惠阳淡水成立
“东团”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团体。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本侵略者在大亚湾登陆,15日攻陷惠州,东江中下游地区迅速沦陷。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0月30日,南洋各地的惠属侨胞在马来亚吉隆坡惠州会馆召开南洋各埠惠州华侨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南洋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简称南洋惠侨救乡会)。11月,南洋惠侨救乡会代表抵达香港,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副主任连贯和正在香港的叶挺等商讨救乡计划。12月中旬,在中共东南特委的主持下,召开有南洋惠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和海陆丰同乡会代表参加的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确定以动员东江群众协助军队及人民武装抗战,并救治伤兵难民及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为宗旨;并选派代表11人组成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总部委员会,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负责总部委员会与南洋惠侨救乡会的联系、动员和组织爱国青年回乡参加抗战以及抗日救亡物资的供应。
1939年1月,“东团”在惠阳淡水隅园正式成立,团长为叶锋。4月,“东团”总团部从惠阳淡水迁到惠州,在惠州爱国知名民主人士张友仁大力支持下,安排在金带街张家梅花馆楼上,作为“东团”总团部办公地方。
梅花馆见证张友仁济世救国身影
梅花馆始建于1932年,房子面阔三间,深二进,青水砖墙,硬山顶,主体呈方形,面积约642平方米。现存两层楼房,还有部分灰塑、壁画、屏风等,是张友仁祖居。
抗日战争时期,张友仁积极投身抗日,帮助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筹款,保护 “东团”。1939年至1940年,张友仁将梅花馆让给“东团”办公与住宿,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后来,大部分东团团员加入了广东抗日游击队。
东团与其他抗日救亡团体一起,在东江地区广泛开展了抗日宣传、组织抗日民众自卫武装、建立民众抗日团体、安排海外爱国青年回国参军参战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和配合了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也为中共东江地方组织的发展壮大、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梅花馆在金带街五巷7号,从巷口拐进后再走至深处,才可看到这幢青砖灰瓦的两层建筑。小楼青石门框上方挂着一块崭新的金黄色牌子“梅花馆”,屋内天井宽阔。进门后,便可以看到一排长有青苔的楼梯通往二楼,二楼木门斑驳。梅花馆见证了惠州士人张友仁投身地方建设、济世救国的身影。
挺身而出,走上抗日救亡道路
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期,他挺身而出,毅然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
1938年10月14日,日军入侵惠州城前,在城郊小挂榜山遇到了中国士兵的顽强抵抗。张友仁在其自传中揭露日军当时使用了毒气,“莫部温旅有三十余人守小挂榜山新建堡垒,倭人绕登垒上,俯放毒气,垒中兵士尽死,尸体经月不腐。”日寇凶残行径,令人发指。张友仁积极抗日,展现了文人救国的大无畏气概。
1939年3月1日的上海《申报》刊登了一篇《民族英雄的葬礼——东江抗战殉国将士公葬礼速写》,该通讯称,有100余名抗日将士在1938年10月14日的小挂榜山防卫战中牺牲,1939年1月初,惠州名绅张友仁收拾小挂榜山的忠骸。惠州各界还在水帘洞的山上举行“东江抗战殉国将士公葬典礼”。这期间,张友仁张罗得力。1942年,曾在惠州御敌的中国军队独立第九旅战略转移。张友仁又联合惠州商会会长翟雨亭等人,在西湖太保山之麓建立“独九旅将士在惠州抗日殉国纪念碑”以作纪念。
2004年梅花馆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此外,因地理位置重要,惠州成为各种抗日支援团体的活动地之一。《惠州文史》(第一辑)记载,1939年4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团部从淡水迁来惠州,团长叶锋找到了张友仁。张友仁主张团结抗日,这便有了为“东团”无偿提供办公场所、援助“东团”抗日救国活动的行为,也将对家乡的情怀注入到国家的发展中来。张友仁热情接待并安排“东团”成员到金带街梅花馆家里住下。当国民党当局迫害“东团”时,张友仁不惧恐吓,积极营救副团长刘宣等人,助其脱险。抗战当前,当地爱国志士与归乡华侨共同救乡,家乡与国家之间也便产生了更深的连结。
梅花馆于2004年由惠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采写:南都记者 黎秀敏 实习生 林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