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能在复旦提前选修课程,先修计划应尽量避免“排他性”
街谈
近日,复旦大学推出“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上海市所有高中一年级在读学生可利用周末时间,在复旦选修中文、历史、哲学、经济等十大学科,同时,计划福利还包括与名师面对面,自由享受图书馆资源,尝遍各大食堂,参与校园活动。先修学堂将于今年3月中旬开放报名,不设招生门槛,也不收取任何费用。
按照复旦方面的说法,推出此计划,目的是为了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大学中学学科衔接。学生在周末先修学堂学习课程并通过相应考核获得的学分,在学生进入复旦后,可置换相应通识课程学分。有评论认为,该计划针对学有余力的高中生,不仅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且先修课程与高考并不直接挂钩,不存在提前“掐尖”的问题。也有意见认为,作为考生渴望能考上的重点大学,与本地考生提前建立联系,让他们尝到“甜头”,恐怕也有提前三年“锁定”更多优质生源的意图,说是变相“掐尖”,也不为过。
国内外的大学先修课并不鲜见。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多所大学、中学就开始了大学先修课程的本土化探索。2013年后,北大试点开设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中国教育学会发起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先后推出,在社会上引发了是否与名校自主招生“挂钩”、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是否脱节等问题的讨论。随着“掐尖”质疑声不断,教育部曾发文禁止此类课程与高校自主招生考核挂钩。去年,高校传统自主招生方式终止,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取而代之,鼓励部分一流大学拿出基础学科录取名额进行招生。复旦的“先修计划”应在这一背景和脉络中加以理解。
在国外,也有让中学生先修大学课程的项目,不过在难度上稍低些。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简称AP),目前已有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3300多所大学承认AP学分,并将其作为录取学生的参考标准之一。复旦推出的“先修计划”与AP课程的某些做法类似,如降低难度,通过重新设计让大学课程适应高中难度。但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复旦的课程全免费,而AP课程(及大部分美国高校的先修课程)修习费用不菲;复旦先修课程只能“兑换”复旦的学分,而美国不少大学的先修课程可“通存通兑”,承认同个项目学分的大学很多。
从以上分析的与国外先修课程的差别,可以看出,就算不说“掐尖”,复旦针对上海优秀高中生源的软性公关意图相当明显。如果按照校方相关人士说法,该计划是为了落实复旦大学章程中“拓展社会服务”“适当向社会开放”的规定,那么,作为全国性的重点大学,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财政拨款中,为何独独免费只针对本地高中生,而不是“有教无类”,投资于有志于学的其他社会群体?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投资回报打算,很难不令人联想。
大学开放是好事,但无论是大的改革方向还是小的项目设计,都要放在教育公平和大众感受的大背景之下加以理解。一个项目的推出,固然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可也要尽量避免这样那样的排他性——包括有碍考生个人选择的排他性、地域的阶层的排他性等,并通过后续的项目,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共赢共益的目的。 吕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