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去年报送政协委员提案5900多件办理力度加大质量提高

→昨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召开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发

发布会上,南都记者就防止个人信息滥用问题提问。
2021全国两会之聚光灯
据新华社电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宣布,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将于3月4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0日下午闭幕。
以网络视频方式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与中外记者隔空交流,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回答了中外记者12个问题。
延续去年经验
缩短会期、精简文件、线下线上结合
按照大会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本次新闻发布会采用网络视频的形式举行。发布会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分会场设在梅地亚中心。
尽管是“云会面”,中外记者的热情不减。近百名记者早早到达分会场,摄像机、相机、手机等设备轮番上阵,将发布会情况实时向世界各地播报。
今年政协大会的会期压缩至6天半,一方面总结了去年会议的经验,一方面考虑到疫情防控的要求。“去年压减了不少工作人员,精简了文件,线下线上相结合,大会开得很成功,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郭卫民介绍。
郭卫民表示,今年大会将进一步完善有关做法,在强化时间观念、优化流程设计的基础上努力增强效率,提高质量。今后,还将进一步总结梳理创新举措和有效做法,把好经验、好作风延续下去,确保会议风清气正、务实高效。
延续去年做法,今年大会的部分发言和媒体采访仍借助网络视频方式。郭卫民介绍,本次大会期间,将安排开幕会、闭幕会以及两次大会发言,其中一次大会发言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安排3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此外,各委员驻地都设立了网络视频采访间。
协商议政新气象
视频调研、远程讨论、履职平台渠道更丰富
去年政协大会延期举行,两次大会之间的工作周期缩短,一些线下活动也因疫情防控没有举行。协商议政如何展现新气象?
郭卫民列举了一串数字:全年举办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等重要协商议政活动23次,组织视察考察调研80项,报送各类政协信息7500多篇,委员提案5900多件。
协商议政的主题既有“十四五”规划制定、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决策部署,也有外卖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等社会民生热点问题。“提案办理工作力度加大了,质量也有了提高,有很多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郭卫民说。
郭卫民介绍,现在重要的协商议政活动都会邀请政府部门有关主管负责同志一起参加、一起深入交流,政协的履职平台渠道更加丰富,协商议政的成效也更加显著。
他还介绍,这一年,全国政协广泛开展视频调研和远程讨论,以前是“点对点”,现在是“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开展联动协商,工作的实效性、互动性明显增强,充分释放了专门协商机构的潜能和效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国政协弘扬好传统,搭建新平台,组织引导委员开展读书活动。“对于提升自身修养,提高履职能力,营造‘书香政协’的氛围,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建设,很有意义。”郭卫民说。
意见建议转化为政策举措
脱贫攻坚、营商环境、信息保护
从国家战略到民生点滴,34个界别的2100多名政协委员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履职尽责,对于有关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卫民介绍,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每年都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协商议政的重点,通过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双周协商座谈会、实地和视频调研、提交和督办提案等多种方式,围绕脱贫攻坚中的重点问题深入开展协商议政。
“我们提出的许多意见建议转化为政策举措,为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郭卫民说,今年,全国政协还将组织开展专题协商和视察调研,努力解决好防止返贫的问题,助力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实施。
还有经济形势、营商环境问题,政协委员经常就此讨论研究。郭卫民说,1月,全国政协围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召开了今年的首场双周协商座谈会,政协领导、有关委员、专家和中小微企业代表,与国务院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研讨、议政协商。
政协委员们不仅关心“大事”,也关心群众的“贴身事”。
围绕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智能化时代,许多政协委员提出提案。郭卫民介绍,全国政协就人口老龄化问题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邀请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面对面协商、交流讨论。今年,全国政协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列入重点协商计划,将组织政协委员深入研究探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征。”郭卫民说。
朋友圈不断扩大
疫苗援助、冬奥筹办、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截至2月底,中国已累计接种疫苗5200多万剂次——发布会上,郭卫民公布了这一数据。他还介绍,截至2月底,中国向69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向28个国家出口疫苗,这个数量仍在增加。
“有人质疑中国是想利用疫苗出口来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这种说法是十分狭隘的。”郭卫民指出,中国开展疫苗国际合作是为了帮助国际社会共同战胜疫情、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段时期以来,个别反华政客对中国大肆抹黑,产生了消极影响。郭卫民介绍,不少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发声,阐释中国立场,驳斥错误言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国政协将进一步发挥政协组织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在回应有关北京冬奥会的问题时,郭卫民说,目前所有竞赛场馆已全部完工,冬奥会筹办工作进入了全力冲刺的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将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冬奥会筹办,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确保赛前的各项筹办工作能够全面就绪。
“个别外国政客将体育运动政治化,企图干扰破坏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行,这些做法有违《奥林匹克宪章》精神。这样的举动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是徒劳的,也是注定不会得逞的。”郭卫民说。
在回答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提问时,郭卫民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参观访问,同时我们也加强对外交流、加强对外合作,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好感度也会不断提升。
“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和合作,不断地扩大我们的‘朋友圈’。”郭卫民说。
关键词
信息安全
大会新闻发言人回应南都记者有关防止个人信息滥用提问
多位政协委员提交“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提案
在回应南都记者有关防止个人信息滥用的问题时,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表示,这个问题的确是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两天不少媒体也在报道。关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这也是政协委员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的确,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新技术的广泛使用,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也出现了一些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出现泄露、滥用,甚至于出现倒卖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政协委员们认为,如何有效规范相关机构、规范互联网企业等依法依规采集、储存和使用个人信息,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十分重要。
郭卫民表示,党和政府对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十分重视,据了解,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他说,近年来,全国政协围绕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很多政协委员提交了相关的提案,去年全国政协还专门召开了“加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和“人工智能发展中的科技伦理和法律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
委员们认为,要加大整治工作的力度,严格落实好各项文件规范,要加快完善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执法,对侵犯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和惩处。采取系列措施加快构建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火墙”,让个人信息安全、让社会公众满意。政协委员中有一些互联网企业的负责人,他们也参加了相关议题的讨论,也表示要加强行业自律,处理好服务和管理的关系,严格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保障好用户的合法权益。全国政协将持续关注这一个问题,推进这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全国政协委员于欣伟:
技术发展不能忽略安全底线 加强治理方可迎来星辰大海
2021年全国两会开幕在即,曾饱受热议的人脸识别技术,再度成为焦点。昨日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也回应了个人信息保护热点问题。
规范人脸识别应用的共识正在形成,但如何将共识落实到行动中?针对公众反映强烈的人脸偷拍、强制刷脸等问题,有什么可行的治理手段?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于欣伟和劳东燕、段伟文、葛鑫、田天等专家来到南都直播间,就此展开探讨。
人脸识别“无孔不入”频引争议
近年来,人脸识别应用越来越普及。然而,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张,人脸识别留给公众的印象正在悄然转变。南都去年上半年发起的一项问卷调研显示,64.39%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有人感叹,人脸识别已不是“遍地开花”,而是“无孔不入”。
过去一年,人脸识别争议频发:有地方强迫用户接受人脸识别,比如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强制年卡用户刷脸进出、多地小区全面启用人脸识别门禁……
与此同时,人脸识别的安全风险逐渐显现。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侦办的3100多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中,有22起窃取、贩卖人脸数据的案件被破获,60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不同于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人脸数据具有唯一性,且基本上不可更改。因此,人脸数据一旦泄露,便是终身泄露。
有感于新技术的“无节制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丢脸”风险,全国政协委员于欣伟今年准备了一份相关提案,呼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联合,共同规范人脸识别应用。于欣伟直言,虽然现行法律法规中已有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但人脸识别的管理和立法工作还稍显滞后。在数据安全保障方面,开发者和应用方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
谁动了我的“脸”?
信息不透明问题突出
过去,不少企业抱着“中国民众愿意用隐私换便利”的想法,在推广人脸识别时,往往以便捷、高效作为主要卖点。
“中国民众愿意用隐私换便利”的想法不成立暂且不说,技术落地的狂飙突进中,公众体验到的便利性、获得感,似乎也并没有那么突出——南都问卷调研显示,与人脸识别相比,受访者更倾向于使用指纹、短信验证码等传统方案。
宣传设想与民众感受之间的矛盾,与多重因素有关。
“目前来看,人脸识别从技术开发到落地应用,‘让民众感受到更多便利’并不是第一驱动力。实际上推广主体更多考虑的是产业盈利或是社会治理方面的需求。”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研究员葛鑫有类似的观察。她指出,人脸识别的受益者主要是开发者与应用方,风险承担者却是作为个人信息主体的民众。“便利由一方享有,风险由另一方承担,这是一种失衡。”她说。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应用方无法证明使用人脸识别确有必要,也不会主动告知人脸数据的收集使用目的与规则。信息的不透明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也使得应用方的收集使用行为缺乏有效监督。
事实上,从《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今年新生效的《民法典》等相关法律,均有明确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也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知情同意。《民法典》还强调,对于个人信息“不得过度处理”。
然而,法律中的原则性要求,并不足以成为震慑违规应用的“牙齿”。
“人脸识别应用方和被识别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为什么这里会部署人脸识别设备?什么时候我会被识别?我的数据去了哪里,被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不透明,而民众连有效的了解和表达渠道都没有,他们当然会有隐私焦虑,甚至会导致‘隐私冷漠’这一不无矛盾的社会现象。而这些问题与表象的背后,其实是‘我的脸我不能做主’的无力感。”中国社科院科技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段伟文说。
知情同意只是基础
还须明确侵权责任
新挑战正在使传统的个人信息保护路径表现出严重不足。劳东燕举例说,以知情同意为例,现实中,很多人都是在不知风险的情况下同意,或者由于必须使用相应服务而不得不同意。个人一旦表示同意,数据处理就交给了相关的企业或政府部门,个人再难进行后续的监督和控制。
她认为,人脸识别的规范需要更新顶层设计。一方面,需要通过事前的规范设计,限制或禁止缺乏必要性的人脸识别应用;另一方面,立法上不仅要明确个人信息主体享有的权利和个人信息处理者需要承担的责任,而且要设立切实有效的救济条款,以便通过事后追责,让违法者承担侵权责任。
“人脸识别应用前是否要进行必要性审查?哪些机构可以获得人脸识别权限?数据权属、使用、交易、共享机制怎么定?数据所有、使用与收益权限怎么明确?谁来牵头进行监管?”于欣伟也提出,有必要组织人工智能的专项立法,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知情同意只是基础,民众交出个人信息后,撤回同意的权利以及数据安全的保障,才是重中之重。在现阶段,政府可考虑开展专项整治,依法打击非法滥用。
“忽略了安全底线,技术发展就将迷失方向。将新技术纳入法治轨道,健全行业治理,回归科技初心,我们才能迎来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她强调。
瑞莱智慧RealAI首席执行官田天谈到,除了立法,一些问题还需要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比如针对数据泄露,应用方可以把人脸数据的处理过程限制在本地终端,降低数据传输带来的泄露风险。再比如加强对AI换脸和对抗样本的研究,一方面可对人脸信息数据实现匿名化处理,另一方面防止人工智能系统被破解。
与其无奈接受隐私焦虑
不如积极表达推动改变
在南都记者的街采和调研中,很多网友甚至无奈表示,反正个人信息此前已经泄露过,再加个人脸也无妨。但在多位嘉宾看来,与其无奈地接受隐私焦虑,不如“较真”一点,通过积极的关注和表达推动改变。
“如果用户自己都放弃了,那么企业就更不会把隐私保护、系统保障等安全性工作放在一个更高的优先级上。”田天觉得,用户的主动选择,可以倒逼企业加强在AI安全方面的投入。行业有了良性的竞争,就更有希望向好的方向去发展。
劳东燕坦言,对于那些比较消极的态度,很多时候她也感同身受。关注、发声,问题不一定能得到解决;但不关注、不发声,问题一定不会被解决。个体还是要积极发声,哪怕是在网上发个评论或者点个赞,都比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要好。“每个人的努力可能很微小,但一群人的努力形成合力,就可能影响到法治的进程。”她说。
嘉宾名单
于欣伟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
劳东燕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段伟文 中国社科院科技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葛鑫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田天 瑞莱智慧RealAI首席执行官
出品:京沪新闻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冯群星 潘颖欣 潘珊菊 实习生 樊文扬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