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源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副科长罗文干:
因高强度工作导致失声 手术回来被村民笑称“哑巴书记”


罗文干在为秀河畲族村村民讲解家训文化。
未来,我要将秀河畲族村打造成一个既有青山绿水,又能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的七彩畲乡。
——罗文干
奔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后,罗文干又赶回到河源。接受采访时,他告诉南都记者,自己下午要回到秀河畲族村,听村干部汇报各项目工作进展。“一年之计在于春,年前我给村里交代好了今年的发展规划。下午要回去看一下他们的工作存在什么问题,方便后续推进部署。”
罗文干,和平县长塘镇秀河畲族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河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科副科长,2016年,进驻秀河畲族村。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罗文干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在罗文干的带领下,2020年底,秀河畲族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罗文干告诉南都记者,接手扶贫工作前,他是一位在规划建设领域耕耘13年的规划工程师。进驻秀河村后,除了脱贫工作,他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秀河畲族村进行设计规划,希望以后的秀河畲族村能成为特色村寨。
带领打造5个产业基地
实现集体收入百倍增长
据罗文干回忆,2016年,他刚到秀河畲族村时,第一印象是秀河村比自己的老家还偏僻,第二就是几乎感受不到秀河畲族村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村子离县城有1.5小时车程远,我第一天进村时还会塞车,因为进村的路非常窄。我完全想象不到这么偏远的地方也会堵车。”
因此,驻村第一年,罗文干花了很多心思在修路上。但罗文干深知,扶贫不仅要修好进出村子的路,还要找到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道路,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因此,他来到秀河畲族村后首先做了三件事:熟透政策文件,实地走访了解每一家每一户的致贫原因,挖掘当地资源发展产业。
当时,秀河畲族村的优势资源都处于未开发,甚至是荒废的状态。为了活化资源,针对水库,罗文干邀请专业的技术专家,挖掘致富带头人养殖淡水鱼,看到成效后,村民们也纷纷效仿了起来。针对田地,他又通过育良种提高产能,号召村民重新利用起荒废的500多亩地种植莲子、富硒米等。
罗文干带领打造的五个产业基地五年来为村民增收500万元。至2020年底,秀河畲族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00元,全部脱贫出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6750元提升到2020年底的21557元,村集体收入实现从2015年的2600元到2020年以后每年65万元翻百倍的大跨越。
但罗文干对秀河畲族村的期盼并未止步于经济上的脱贫。作为拥有多年规划设计经验的扶贫干部,罗文干主动提出对秀河畲族村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我们在村里调研了半年,提出了三个规划分期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美丽乡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特色村寨旅游发展规划。现在已经到第二个阶段了。未来,我要将秀河畲族村打造成一个既有青山绿水,又能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的七彩畲乡。”罗文干说。
挑选年轻人才培养党员
村两委平均年龄已降至37岁
谈及脱贫成功经验,罗文干表示,最关键的是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不是“我们要他脱贫”,而是“他自己要脱贫”。如何激发村民的动力?罗文干认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可或缺。因此,在这五年的扶贫中,罗文干还注意在村里挑选人才培养党员,为村两委补充新鲜血液。
“第一次进村开会的场景让我意想不到,村两委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五六十岁,比较老龄化了,而且实际的组织能力、凝聚力以及行动力都非常不够。”罗文干说。而目前,在罗文干的号召和培养下,已有五名新成员加入村两委,其中四名为大学生,村两委平均年龄已降至37岁。
在挑选人才的过程中,一双识别千里马的火眼金睛不可或缺。罗文干回忆,当时村里有一家贫困户,他在调研时发现这家的小孩是大专生,对种养殖非常感兴趣。这让他萌生出培养这个人才往产业方向发展的想法。“在给人才做思想工作时,我们会让他知道,他所拥有的技能在村里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他们都愿意留下来,而且很有奔头。”
“现在他们都不让我插手村里的事情了。”罗文干笑称,同事们经常叫他放心村里的事务。就在去年疫情暴发期间,他的同事拒绝了他回到秀河畲族村工作的请求——“罗书记,您都好几年没回家好好过年了。我们都年轻,能做事,您就放心吧。”
但罗文干还是选择留驻在秀河畲族村,“我说‘我在的话,你们心态会稳一点’”。
今年,是罗文干进驻秀河畲族村以来第一次不在秀河畲族村过年。他告诉南都记者,在他不在的这段日子里,他的同事们确实做得很好,他可以放心了。
家人暖心助力
真心扶贫获得村民支持
在近5年扶贫的背后,罗文干一直能够放心工作,源于家人的支持。罗文干表示,很多人只看到扶贫工作者的表现,却忽视了家人对扶贫工作者的支持。“之前因为工作强度太大,导致失声要做手术。术后,医生叮嘱我要好好休息。但年底事情太多,我还是回到村里了,村民们都叫我‘哑巴书记’。那时候,我的妻子为了支持我,特地带着小孩子来村里陪我工作,鼓励我。”
罗文干还回忆,在2019年村干部换届时,他曾犹豫过是否应当放下工作,但当时身怀二胎还是高龄产妇的太太却毅然支持罗文干请缨继续工作。“关于妻子的支持,让我心生触动的事情有很多,这种家人对扶贫工作者的支持是无私的。”
正是扶贫工作者与他们家人的无私,让挣扎在贫困线的群众感受到被帮助的真心。罗文干认为,“人心都是肉做的”,只要扶贫干部真心真意帮助村民,他们就一定能感受到其中的真功夫和真心。他还告诉南都记者,经常有村民想给他送锦旗表扬。但他都“批评”了他们:“现在做这些东西我都是心领的,不要再送了,要等我十年以后再回来,看到你们生活得更好,然后你们留下我喝喝茶才是最好的。”
五年扶贫攻坚终获成效,但对于罗文干而言,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他告诉南都记者,自己一直坚持按自己的步伐走着,被表彰后,工作并未发生变化,不同的只是增加了信心。“接下来,我会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劲头不松、奋蹄不止,昂首阔步、接续真干实干。”罗文干说。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策划:裘萍 陈实
执行统筹:莫郅骅 汪建华
采写:实习记者 梁思华 南都记者 冯芸清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