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家洋:
要发挥种质资源库的服务功能


全国两会之访谈录
人物名片
李家洋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曾任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我们的育种企业呈现“小而散”的特征,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家要想做得好,就要想办法把育种企业放到国家这个层面上发展。
——李家洋
近段时间,中央层面多次强调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多项举措,包括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等。
在全国人大代表李家洋看来,种业发展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地域保护主义对育种企业的限制。国家财政应加大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帮助育种行业快速发展,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育种企业也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促进其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南都:近段时间,中央层面多次强调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我们需要开展哪些工作?
李家洋:这项工作要国家重视、需求牵引、机制保障。现在国家已经高度重视种业工作,中央层面和科技主管部门多次部署。
我认为,具体工作要符合我们国家的需要,搞清楚哪个地区需要什么品种。种业不像芯片,在全球都是同一个标准。
首先,在机制上要形成国家的技术体系,包括高校、农科院、企业等,形成一种宏观机制,保证育种家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术和积累的材料来高效经济地研发出优异新品种。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育种和品种审定过程中也需要保护育种材料不被泄露。此外,产品推广中也会遇到地域保护的问题。
品种审定应打破地域保护
南都:近年来我国审定通过的品种数量大幅增加,但有分析认为,新品种审定标准低,使得“新品种”同质化严重,这是怎么造成的?
李家洋:从好的方面看,近年来我国在整体上育种效率有了大幅提升,使得品种培育周期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因为地域保护,更有竞争力的品种可能难以在当地审定和推广,从国际经验看,减少地域保护,能促进有竞争力的品种诞生与推广应用。总体上看,种业市场上开放、平等、竞争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南都:如何解决地域保护问题?
李家洋:我认为,要取消地域保护类的限制性规定,在哪里“读书”就在哪里参加“考试”,增加品种申请与审定的透明度,对不受理的申请及原因进行公示。当然,对技术参数、增产幅度、产品品质等指标可以因地制宜出台规定。
南都: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品种审定与市场存在一定脱节,是这样吗?
李家洋:这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只有站在本地的需求上审定评估才能解决问题。设置指标主要是为了检验产品有多“好”,并选拔出最好的产品。
品种审定时设置这类指标有它们的意义,但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需求,有的指标在结合不同地域的特性时,重要性可能就会有较大不同,还是要根据在产区的实际表现与需求进行判断,如高产、优质、高效、高抗等。
种业发展需要国家大的投入
南都:有观点认为,我国种业科研资源比较分散,需要建立国家实验室等大型研发平台,你怎么看?
李家洋:从研发的角度看,建设国家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种业发展需要国家大的投入,集中、高效、快速研究清楚种质的性状、发展和应用新的育种技术,并快速利用到育种工作上。实际上,国家已在这方面开展了相关的重大项目,希望能尽快出来。
南都:我国育种研发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如何加强合作?
李家洋:合作永远都是需要的,国际上很多大公司都有各自领域的专家,在研究其他领域时也是互相合作的。当然,合作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理解、公平、合理的基础上。现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合作的例子。
南都: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逐步大幅增加,我们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吗?
李家洋:从国家角度讲,农业科技投入有两部分,一个是国家财政的投入,一个是地方与企业的投入。国际上的育种主力大多是大型企业,而我们国家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中,有很强的人才、技术和材料的积累与优势。
我认为,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支持,才能让育种行业迎头赶上,快速发展起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种子企业在种业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发展上也要有更多投入,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企业科研投入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育种企业也能不断发展壮大。
南都:与科研院所相比,大公司模式有什么特点?
李家洋:企业的核心是研发产品。对于企业,更多考虑产品是否经久耐用与安全高效,而科研院所更多关注的是育种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技术。企业的科研人员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知识与论文为导向。
目前,我们的育种企业呈现“小而散”的特征,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家要想做得好,就要想办法把育种企业放到国家这个层面上发展。其实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引导,高峰时我国有七八千家育种企业,现在是5000多家,引导速度还要进一步提高。
加强种质资源库服务功能
南都:中央层面也多次部署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当前种质资源库情况如何?
李家洋:中国农科院有我国最大的种质资源库,目前保存了50万余份种质资源。正在新建的资源库储存能力将达到150万份。种质资源储存能力的增加,为未来的种质保护提供了很大便利。我认为建设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如果能充分利用种质资源是非常好的。
我们国家种质资源的利用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个需求牵引行业,如果把50万-150万份种质资源都研究透彻,涉及到很大的人力物力,这是不可能,也是没必要的。种质资源库可以负责收集、保存、分类、整理以及一定的研究,了解不同品种的基本特性,便于有需要的育种家或科学家进一步选择利用。比如,需要抗盐碱的品种,能方便快速提供这类种质资源就很重要了。
我觉得关键不是在于种质资源库的工作人员做哪些尖端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发挥种质资源库的服务功能,让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人可以方便获取所需的材料。
南都:打好种业翻身仗,如何加强国际合作?
李家洋:在国际上,种质资源是可以共享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是可以在合理报酬的基础上共享。我们可以加强跟国际组织的合作,如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在各国建有十几个研究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按照国际规范参与资源共享。
我们人类今天赖以生存的很多农作物品种都是互相合作的结果。比如,玉米、番茄、红薯等等,中国都不是原产地,但现在都是我们主要的作物之一。我们的小麦,很多都是老一辈育种家从世界各地收集过来的,即使是水稻,我们也需要与国际合作。因此,在农作物这个领域,我们更应当大力加强国际合作。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更多报道扫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