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网红村支书:不能看别人干什么挣钱就跟着去做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教育、人才、产业、基建等方面备受关注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宋承翰 蒋小天 吴单 03-13 02:25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抽空录了几条短视频传到快手上,有的是边走边拍,有的是在驻地房间录的。这个名叫“岫云村的李君”的频道开了快一年,之前一直不温不火,播放量在几千到几十万间来回波动。

去北京前,他就在村里上传了几条视频,希望网友多提些跟乡村振兴有关的建议,他要把“这些声音带到两会上去”。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前后,他又传了一些视频继续征求意见并介绍会议进展。这次,流量和留言都涌进了他的频道,网友希望他为农民发声。“我就拍点小视频传递一下两会中间大家关注的热点。”谈及频道里的数万条留言他认为,“其实老百姓最关心中央的政策到地方怎么落地。”

两会上的乡村振兴“热”

几乎每位代表都会谈及这一议题

乡村振兴也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今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各界代表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不管他从事什么职业,领导干部,还是工人农民。”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告诉南都记者,发言时,几乎每位代表都会从自己的角度谈及这一议题。

“我感觉大家都意识到了,乡村振兴应该是整个农村未来的发展战略,不再有经济发达或不发达的区分。”他说。

李君也关注到,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在发言时都提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应该是今年代表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包括网友、老百姓最关心的一个点。”他发现,教育、人才、产业、基建等方面的问题格外受到关注。

赵皖平注意到,代表团里的省市领导更关注宏观政策如何安排,而基层代表,特别是担任村干部的代表,更关注农业技术、产业发展等话题。会后,还有人找到赵皖平,继续探讨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化。

“作为村书记他们考虑的是比较现实的问题,怎么让村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农产品的配套技术方面如何应对,最多的就是找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赵皖平说。

关注农村产业发展

“只有产业搞起来

才能解决现在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李君在代表团里发言后,省里的领导也主动找到他了解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他们也比较认可产业发展。”在李君看来,乡村振兴只有产业搞起来,老百姓才能留下,才能解决现在面临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事实上,此前开展脱贫攻坚,各地都很注重发展产业。如果拆解中国的减贫措施,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针对缺乏发展能力的困难个人的兜底保障;旨在提高个人和区域造血、发展能力的产业扶贫等。

“大家都提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李君告诉南都记者,要让老百姓收入越来越高,产业是重要支撑,所以代表们在这方面提了很多真知灼见和建设性意见。特别是有人提到的避免产业同质化,引起了他的关注。

“这实际上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未来有可能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风险,所以也引起了领导的关注,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他说。

在这位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的“网红”书记看来,发展乡村产业要走差异化和品质发展的路线,“不能看别人干什么挣钱就跟着去做”。他强调,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因地制宜。

赵皖平也表示,农村本地也要做好产业衔接工作,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并持续推进。“不能今年搞养殖业收入提高了,明年不搞了。”

李君补充,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也是组织形式跟营销方式的现代化,这几方面都需要强化。例如,发掘差异化产品,强化市场对接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当产业发展壮大能赚钱的时候,老百姓自己就会发动起来。”他建议,未来的财政投入导向,也应适当向流通和品牌建设环节倾斜。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更关注“东西部协作机制”中存在的堵点。他希望,国家层面能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东西协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东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如果是由两地政府来合作,产业转移就会省事,企业不用去求政府,转移效率就会提高、交易成本也会降低。”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特别关注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部署,他认为,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还未达成共识,缺乏清晰的路径,还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设计。因而各地区在探索阶段,还应注意分区域分阶段因时因地制定相关政策,“谨慎思考,科学预测,绝不能大干快干。”

金融政策如何跟进?

“发挥国有商业银行

在乡村振兴上的基础性和主导作用”

发展产业离不开金融支撑。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董强告诉南都记者,乡村振兴时期所要建设的村庄远多于脱贫攻坚时期的贫困村,亟须大量资金投入,“如何确保有足够资金投入来支撑大规模的村庄建设,本身具有挑战性。”

“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对乡村的投入比例比较大,但相对城市来说是比较低的。”赵皖平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

“这是很重要的,金融支持对微小创业群体非常重要。”李君说。

这也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关注的焦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今年的提案就与此相关。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持续运行的公共项目,有必要建立公共财政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我想特别强调,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在乡村振兴上的基础性和主导作用。”他分析,由于制度安排的缺失,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等原因,导致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在贫困县和欠发达县域设立营业网点。现实情况是,多个大型国有银行网点仍未达到县域全覆盖。

连玉明告诉南都记者,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有金融属性和专业属性,但因为是“国有”,也应具备公共性。前者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律办事,后者则要求他们发挥公共平台的价值。“挣钱我就干,不挣钱我就不干了,这不行。”

在今年的提案中,连玉明建议,推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在全国贫困县全覆盖;明确金融重点支持领域,加大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这种融资平台对乡村建设有基础主导作用。”他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金融机构跟进前述政策。例如,3月8日,全国首家更名成立的乡村振兴特色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德庆县官圩乡村振兴特色支行挂牌成立。该行将定制推出乡村振兴系列贷款产品。该支行结合当地水稻、贡柑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和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建设需求,定制推出乡村振兴特色系列信贷产品。

谈及资金使用效率,连玉明表示,仅靠提高人的能力和制度保障还不够。“要让数据说话,充分发挥我们数字化的优势。”他表示,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构建资金监管和评价体系,保障资金的精准投入,防范金融风险。

赵皖平则建议,脱贫攻坚时期建立的地方政府部门统筹使用资金的模式,应当坚持、推广。

关注乡村人才短板

“乡村振兴是我们这代人重大的历史性机遇”

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缺口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中办国办又迅速跟进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乡村教育也是本次两会中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点。“产业也是人做出来的,很重要的一点,要有年轻人,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轻人。”李君在代表团发言时提到这点。赵皖平则强调,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驻村第一书记把当地的党组织力量培育起来了,要发挥这些本地人才的作用。

李君最近常说一句话是,乡村振兴是我们这代人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打工打不了一辈子,眼光应长远一点,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说,“对于年轻一代,其实现在城市的生活压力也挺大,不如回农村。从这个角度讲,把农村产业搞起来,一家人在一起,幸福指数肯定是高的。”

不过,谈及人才引进和返乡创业,吕德文认为,乡村振兴绝不是要将乡村变成像城市一样的市场空间,要尊重城镇化的客观规律,乡村振兴建设也不像外界想象需要极为高端的人才。“有很多大学生都到基层工作,留守农村的还有地方能人,再配备高素质的基层干部,只要有效结合,就是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吕德文说。

李君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一个地方的资源支撑不了那么多人的梦想。”他认为,返乡创业的人应当对农村和农民有自己的情怀,同时有一定技术或市场资源,“带人带钱带技术,我觉得是最好的。”而对于一腔热血想投入乡村建设的人,他表示,可以更多参与基层服务,担任基层干部。

“让创业的人能挣到钱,让服务的人也能够挣到高工资,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正向的激励和引导。”他说。

值得关注的是,李君强调,对于返乡创业失败的人,要有包容性制度,让创业的人没有后顾之忧。“创业不可能每个人都成功,应对先行者有一些政策保障,”他建议,除了对创业项目的金融支持外,也要设立相应的兜底制度。

此外,连玉明希望,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机构不仅是服务金融和资金的平台,也要变成服务金融人才的平台。他表示,应通过这类机构培养一批服务乡村的金融人才,提升乡村金融人才的专业化水平,进而提升乡村实际应用金融的能力。

“金融人才振兴,我觉得是人才振兴的重要标准。不仅是农民有文化,会看手机,而是能够按照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品质,加强资源配置。”他说。

“农村教育确实是未来的巨大潜能”

与人才息息相关的,就是教育话题。

赵皖平很重视在基层的调研情况,一年里,有将近100天的时间,他都在外边跑,“所以每个地方的情况我都熟悉。”与乡村振兴有关的议题,几乎都在赵皖平的研究范围,但今年两会中一位代表在乡村教育上的发言仍引起他的注意。

这位代表引述多项数据论证乡村教育的衰退。“这让我很震惊,乡村振兴中,农村教育确实是未来的巨大潜能。”他说。

新疆农业大学校长蒋平安告诉南都记者,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来已久,近几年通过政府努力,乡村学校的硬件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改善,但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据媒体报道,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表示,“当前我国乡村教师数量短缺,特别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合格教师缺乏,乡村教师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制度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与不足,是直接的重要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教师李杏玲在两会期间表示,建议通过经费“兜底”、区域内教师定期流动、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免费提供优质网课等多项措施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

作为家庭教育法的提出者和推动者,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今年两会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则建议,需补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短板,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指定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政府义务、社会帮助等方面来提供制度的供给方案。

在蒋平安看来,城市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对口援助乡镇和农村中小学,并形成长效机制,帮扶农村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对口援疆、对口援藏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口援助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同时,引进和共享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使边远农村地区的孩子,同步享受优质课程。他认为,除了义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可以加强这类模式。

此外,他建议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师范大学学生和高校学生到农村投身教育。“这块可以有一些政策,特别是工资待遇,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他说。

3月11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闭幕式后,李君在天安门广场上走着录了段视频。“大家好,我是全国人大代表李君,经过七天的努力,我们已经完成所有议程,现在准备回到驻地,然后返回四川了。”

他告诉南都记者,回到岫云村后,他要先跟进已经开工的村庄建设工程的进展,同时要把乡村振兴的政策传递给村民。“肯定要给大家讲政府工作报告,但不是‘读’报告,要用我的理解、我的话来讲。”

南都记者 宋承翰 蒋小天 吴单 习生 陈萌 发自北京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南都京沪新闻中心 

统筹:邹莹 程姝雯 

数据整理:陈志芳  

设计:张许君 林泳希 欧阳静 刘寅杉 陈志芳 何欣 

技术:周炳文 王思逸 黄文晓 吴俊泽 李桐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