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建议:
把戏曲纳入美育中考可选科目

南都讯 记者王美苏 通讯员祝燕彩 为了加强学校、学生对戏曲的重视和积极参与,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建议把戏曲纳入美育中考可选科目。
编撰系统化
规范化的戏曲普及教程
“近年来,戏曲呈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戏曲进校园已成为常态性的普及教育,教育部推进‘京剧进课堂’,粤剧也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成立戏曲(粤剧)进校园基地,广东部分高等院校把粤剧作为必修、选修课程,广州市小学校内兴趣班也开设了粤剧兴趣班。”曾小敏代表说,学习戏曲艺术已逐渐成为青少年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小敏进一步建议,应支持各地根据地方剧种特色编撰系统化、规范化的戏曲普及教程,培养专业化师资团队,把戏曲纳入高中小学美育教育课堂,并作为初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科目之一。
与此同时,把具备教学及推广普及条件的地区作为试点,把戏曲纳入美育中考的可选考试科目,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建议以北京、广东等具备戏曲普及教学条件的地区作为试点,在2022年开展美育中考,并把戏曲纳入美育中考可选科目。
成立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博物馆
当今世界,数字经济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然而在传统文化产业,仍存在对数字经济的理解、融入、应用滞后、片面,甚至断层的现象。
为此,曾小敏还提出《关于借助数字技术提速大湾区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
她建议成立文化湾区核心竞争力研究工作联合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将新时代背景下大湾区文化的内涵作明确的梳理确认,将岭南文化的基因、大湾区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与世界文化接轨融合做系统的研究。
“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运营原本经验就不足,团队配备也以作品创作为主,数字化升级更是缺乏明确的思路和成熟的经验。”曾小敏还建议,大湾区传统戏剧院团与数字经济的前沿领军机构携手成立“传统文化数字化应用实验室”,做到概念扎实落地、模式完整输出,全国范围内复制应用,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机构借助经济大趋势弯道超车。
与此同时,曾小敏还表示,可以成立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博物馆。形成可以带走的文化集成,在任何空间呈现内容的新型展陈空间,甚至可以植入到现有的文化空间内,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各类空间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做全新尝试。
- 下一篇:加强侨批研究传承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