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虚作假被“抓个正着”,污染应急响应绝不能“无人应”
“不打招呼,直奔现场”,3月1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带队赴河北唐山,突击检查钢铁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在唐山市已启动重污染天气Ⅱ级应急响应的情况下,河钢唐钢不锈钢公司等四家当地钢铁企业“高负荷生产,未落实相应减排要求”“生产记录造假问题,甚至互相通风报信、删除生产记录应对检查”,被部长“抓个正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对环境违法行为尤其是弄虚作假行为,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依法查处。
“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突击检查,还真查出了问题,生态环境部此番政务通报引发外界颇多关注。应当看到,正是因为有生态环境部突击检查的方式,才让某些地方最真实的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状况得以如此原生态地呈现。不仅是环境执法需要更多这样“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检查和查处方式,对于其他社会公共层面的检查、监督恐怕也需要如此,毕竟,提前准备的被检查对象、反复推演的被检查场景,也很难反映出被检查主体的日常状态,无法确保所要调查了解情况的真实性。
《大气污染防治法》将“重污染天气应对”列为其专章规范,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对社会各方面而言可能意味着各异的指引、标准和要求——唐山当地的污染应急响应便是如此,应急响应方案在对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出行进行倡导、鼓励和指引之外,还有专门针对具体企业生产、排放以及车辆使用标准的强制性要求,此番被“抓包”的几家钢铁企业便在被强制规范之列。
过去一年多时间的疫情防控,以及此前因空气污染防治而在各地时不时出现的限行限号,让公众对“应急响应”的概念熟稔于心。不管人们对具体应急措施的设置持何种意见,在应急响应的执行层面,法律对社会各界的要求依然具有相当的刚性。应急响应作为一种社会突发情况的应对机制,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服从,在地方举足轻重的钢铁企业(其中甚至不乏国企),其配合度和响应度不佳,很难不让人怀疑,此前当地多次启动污染天气二级响应的真实执行状况究竟如何?一地环境状况不佳,都到了需要启动重污染二级响应的危急程度,钢铁企业仍旧消极应付、弄虚作假,不仅让其他社会主体为配合“应急响应”所做的努力与牺牲付诸东流,而且直接影响应急响应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地方政府的权威。
同时也要看到,地方应急响应方案的制定,既然已经可以具体化到重点企业的“一企一策”,那么地方执法部门的执行与监督也需要具体化的跟进。生态环境部作为身处异地的上级部门,“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执法态度,应当得到地方环保部门的借鉴,突击检查的频次,甚至对“惯犯”的每日盯防,更应当加码。
被部长“抓个正着”的钢企违规,为什么无法即时地被地方环境执法部门“生擒”?地方环保执法的暧昧不清在其中是否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不应该是只面向社会公众的一个“预报”、一个对外发布的模块化文本和方案,而是需要社会各层面逐一遵照执行的秩序性约束,不能只管得住普通民众的出行,而盯不住大体量企业的减排,这同样涉及一个社会规范执行的公平性问题。
重污染天气的能见度难免低,但“应急响应”方案的执行度不能低。此番唐山多家钢企违反减排要求被部长“抓个正着”,相关线索在移交当地公安机关后的进展情况,也需要确保调查的独立性以及查处过程的公开透明。要让此次霹雳果决的环保突击检查,成为加强“应急响应”机制权威性、执行力的一个契机。